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2003 2
4.1.6 玻璃幕墙应便于维护和清洁。高度超过40m的幕墙工程宜设置清洗设备。
4.2 性能和检测要求
4.2.1 玻璃幕墙的性能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别、高度、体型以及建筑物所在地的地理、气候、环境等条件进行。
4. 2. 2 玻璃幕墙的抗风压、气密、水密、保温、隔声等性能分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 15225的规定。
4.2. 3 幕墙抗风压性能应满足在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其变形不超过规定值,并且不发生任何损坏。
4.2.4 有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要求时,玻璃幕墙的气密性能不应低于3级。
4.2. 5 玻璃蒂墙的水密性能可控下列方法设计:
1 受热带风暴和台风袭击的地区,水密性设计取值可按下式计算,且固定部分取值不宜小于1000Pa;
2 其他地区,水密性可按第1款计算值的75%进行设计,且固定部分取值不宜低于700Pa;
3 可开启部分水密性等级宜与固定部分相同。
4.2. 6.玻璃幕墙平面内变形性能,非抗震设计时,应按主体结构弹性层问位移角限值进行设计;抗震设计时.应控主体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3倍进行设计。玻璃与钼框的配合尺寸尚应符合本规范第9.5.2条和9.5.3条的要求。
4,2.7 有保温要求的玻璃幕墙应采用中空玻璃,必要时采用隔热铝合金型材;有隔热要求的玻璃幕墙宜设计适宜的遮阳装置或采用遮阳型玻璃。
4.2. 8 玻璃幕墙的隔声性能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环境条件进行。
4.2. 9 玻璃幕墙应采用反射比不大于0.30的幕墙玻璃,对有采光功能要求的玻璃幕墙.其采光折减系数不宜低于0.20。
4. 2.10 玻璃幕墙性能检测项目,应包括抗风压性能、气密性能和水密性能,必要时可增加平面内变形性能及其他性能检测。
4.2.11 玻璃幕墙的性能检测.应由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实施。检测试件的材质、构造、安装施工方法应与实际工程相同。
4.2.12 幕墙性能检测中,由于安装缺陷使某项性能未达到规定要求时,允许在改进安装工艺、修补缺陷后重新检测。检测报告中应般述改进的内容,幕墙工程施工时应按改进后的安装工艺实施;由于设计或材料缺陷导致幕墙性能检测未达到规定值域时,应停止检测,修改设计或更换材料后.重新制作试件,另行检测。
4.3 构造设计
4.3.1 玻璃幕墙的构造设计,应满足安全、实用、美观的原则,并应便于制作、安装、维修保养和局部更换。
4.3.2 明框玻璃幕墙的接缝部位、单元式玻璃幕墙的组件对插部位以及幕墙开启部位,宜按雨幕原理进行构造设计。对可能渗入雨水和形成冷凝水的部位,应采取导排构造措施。
4.3.3 玻璃幕墙的非承重胶缝应采用硅酮建筑密封胶。开启扇的周边缝隙宜采用氯丁橡胶、三元乙丙橡胶或硅橡胶密封条制品密封。
4.3.4 有雨篷、压顶及其他突出玻璃幕墙墙面的建筑构造时,应完善其结合部位的防、排水构造设计。
4.3. 5 玻璃幕墙应选用具有防潮性能的保温材料或采取隔汽、防潮构造措施。
4.3.6 单元式玻璃幕墙,单元间采用对插式组合构件时,纵横缝相交处应采取防渗漏封口构造措施。
4.3.7 幕墙的连接部位,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摩擦噪声。构件式幕墙的立柱与横粱连接处应避免刚性接触,可设置柔性垫片或预留1-2mm的间隙,间隙内填胶;隐框幕墙采用挂钩式连接固定玻璃组件时,挂钩接触面宜设置柔性垫片。
4.3.8 除不锈钢外,玻璃幕墙中不同金属材料接触处,应合理设置绝缘垫片或采取其他防腐蚀措施。
4.3. 9 幕墙玻璃之间的拼接胶缝宽度应能满足玻璃和胶的变形要求,并不宜小于lOmm。
4.3.10 幕墙玻璃表面周边与建筑内、外装饰物之间的缝隙不宜小于5mm,可采用柔性材料嵌缝。全玻幕墙玻璃尚应符合本规范第7.1.6条的规定。
4.3.11 明框幕墙玻璃下边缘与下边框槽底之间应采用硬橡胶垫块衬托,垫块数量应为2个,厚度不应小于5mm,每块长度不应小于100mm。
4.3.12 明框幕墙的玻璃边缘至边框槽底的间隙应符合下式要求:
4.3. 13 玻璃幕墙的单元板块不应跨越主体建筑的变形缝,其与主体建筑变形缝相对应的构造缝的设计,应能够适应主体建筑变形的要求。
4.4 安全规定
4.4.1 框支承玻璃幕墙,宜采用安全玻璃。
4.4.2 点支承玻璃幕墙的面板玻璃应采用钢化玻璃。
4.4.3 采用玻璃肋支承的点支承玻璃幕墙,其玻璃肋应采用钢化夹层玻璃。
4.4.4 人员流动密度大、青少年或幼儿活动的公共场所以及使用中容易受到撞击的部位,其玻璃幕墙应采用安全玻璃;对使用中容易受到撞击的部位,尚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4.4.5 当与玻璃幕墙相邻的楼面外缘无实体墙时,应设置防撞设施。
4.4.6 玻璃幕墙的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防火设计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的有关规定。
4. 4.7 玻璃幕墙与其周边防火分隔构件间的缝隙、与楼板或隔墙外沿间的缝隙、与实体墙面洞口边缘间的缝隙等,应进行防火封堵设计。
4.4.8 玻璃幕墙的防火封堵构造系统,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具有伸缩变形能力、密封性和耐久性;在遇火状态下,应在规定的耐火时限内,不发生开裂或脱落,保持相对稳定性。
4.4.9 玻璃幕墙防火封堵构造系统的填充料及其保护性面层材料,应采用耐火极限符合设计要求的不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
4.4.10 无窗槛墙的玻璃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h、高度不低于0.8m的不燃烧实体裙墙或防火玻璃裙墙。
4.4.11 玻璃幕墙与各层楼板、隔墙外沿间的缝隙,当采用岩棉或矿棉封堵时,其厚度不应小于100mm,并应填充密实;楼层间水平防烟带的岩棉或矿棉宜采用厚度不小于1.5mm的镀锌钢板承托;承托板与主体结构、幕墙结构及承托板之间的缝隙宜填充防火密封材料。当建筑要求防火分区间设置通透隔断时,可采用防火玻璃,其耐火极限应符合设计要求。
4.4.12 同一幕墙玻璃单元,不宜跨越建筑物的两个防火分区。
4.4.13 玻璃幕墙的防雷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的有关规定。幕墙的金属框架应与主体结构的防雷体系可靠连接,连接部位应清除非导电保护层。
5 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5. 1 一般规定
5.1.1 玻璃幕墙应按围护结构设计。
5.1.2 玻璃幕墙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稳定性和相对于主体结构的位移能力。采用螺栓连接的幕墙构件,应有可靠的防松、防滑措施;采用挂接或插接的幕墙构件,应有可靠的防脱、防滑措施。
5.1.3 玻璃幕墙结构设计应计算下列作用效应:
1 非抗震设计时,应计算重力荷载和风荷载效应;
2 抗震设计时,应计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效应。
5.1.4 玻璃幕墙结构,可按弹性方法分别计算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的作用效应,并应按本规范第5.4节的规定进行作用效应的组合。
5.1.5 玻璃幕墙构件应按各效应组合中的最不利组合进行设计。
5.1.6 幕墙结构构件应按下列规定验算承载力和挠度:
1 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5.1. 7 框支承玻璃幕墙中,当面板相对于横梁有偏心时,框架设计时应考虑重力荷载偏心产生的不利影响。
5.2 材料力学性能
5.2.1 玻璃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表5.2.1的规定采用。
5.2.2 铝合金型材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表5.2.2的规定采用。
5.2.3 钢材的强度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的规定采用,也可按表5.2.3采用。
5.2.4 不锈钢材料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fs应按其屈服强度标准值σ0.2除以系数1.15采用,其抗剪强度设计值可按其抗拉强度设计值的0.58倍采用。
5.2.5 点支承玻璃幕墙中,张拉杆、索的强度设计值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不锈钢拉杆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应按其屈服强度标准值σ0.2除以系数1.4采用;
2 高强钢绞线或不锈钢绞线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应按其极限抗拉承载力标准值除以系数1.8,并按其等效截面面积换算后采用。当已知钢绞线的极限抗拉承载力标准值时,其抗拉承载力设计值应取该值除以系数1.8采用;
3 拉杆和拉索的不锈钢锚固件、连接件的抗拉和抗压强度设计值可按本规范第5.2.4条的规定采用。
5.2.6 耐候钢强度设计值应按本规范附录A采用。
5.2.7 钢结构连接强度设计值应按本规范附录B采用。
5.2.8 玻璃幕墙材料的弹性模量可按表5.2.8的规定采用。
5.2.9 玻璃幕墙材料的泊松比可按表5.2.9的规定采用。
5.2.10 玻璃幕墙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可按表5.2.10的规定采用。
5.3 荷载和地震作用
5.3.1 玻璃幕墙材料的重力密度标准值可按表5.3.1的规定采用。
5.3.2 玻璃幕墙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并且不应小于1.0kN/m2 。
5.3.3 玻璃幕墙的风荷载标准值可按风洞试验结果确定;玻璃幕墙高度大于200m或体型、风荷载环境复杂时,宜进行风洞试验确定风荷载。
5.3. 4 垂直于玻璃幕墙平面的分布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5.3.5 平行于玻璃幕墙平面的集中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5.3.6 幕墙的支承结构以及连接件、锚固件所承受的地震作用标准值,应包括玻璃幕墙构件传来的地震作用标准值和其自身重力荷载标准值产生的地震作用标准值。
5.4 作用效应组合
5.4.1 幕墙构件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其作用效应的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应按下式进行:
5.4.2 进行幕墙构件的承载力设计时,作用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1 一般情况下,永久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γG、γw、γE应分别取1.2、1.4和1.3;
2 当永久荷载的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其分项系数γG应取1.35;此时,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效应仅限于竖向荷载效应;
3 当永久荷载的效应对构件有利时,其分项系数γG的取值不应大于1.O。
5. 4.3 可变作用的组合值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一般情况下,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φw应取1.0,地震作用的组合值系数φE应取0.5;
2 对水平倒挂玻璃及其框架,可不考虑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φw应取1.0(永久荷载的效应不起控制作用时)或0.6(永久荷载的效应起控制作用时)。
5.4.4 幕墙构件的挠度验算时,风荷载分项系数γw和永久荷载分项系数γG均应取1.O,且可不考虑作用效应的组合。
5.5 连接设计
5.5.1 主体结构或结构构件,应能够承受幕墙传递的荷载和作用。连接件与主体结构的锚固承载力设计值应大于连接件本身的承载力设计值。
5.5.2 玻璃幕墙构件连接处的连接件、焊缝、螺栓、铆钉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和《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的有关规定。连接处的受力螺栓、铆钉不应少于2个。
5.5.3 框支承玻璃幕墙的立柱宜悬挂在主体结构上。
5.5.4 玻璃幕墙立柱与主体混凝土结构应通过预埋件连接.预埋件应在主体结构混凝土施工时埋入,预埋件的位置应准确;当没有条件采用预埋件连接时,应采用其他可靠的连接措施,并通过试验确定其承载力。
5.5.5 由锚板和对称配置的锚固钢筋所组成的受力预埋件,可按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进行设计。
5.5. 6 槽式预埋件的硬埋钢板及其他连接措施,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并宜通过试验确认其承载力。
5.. 5.7 玻璃幕墙构架与主体结构采用后加锚栓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产品应有出厂合格证;
2 碳素钢锚栓应经过防腐处理;
3 应进行承载力现场试验,必要时应进行极限拉拔试验;
4 每个连接节点不应少于2个锚栓;
5 锚栓直径应通过承载力计算确定,并不应小于10mm;
6 不宜在与化学锚栓接触的连接件上进行焊接操作;
7 锚栓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大干其极限承载力的50%。
5.5.8 幕墙与砌体结构连接时,宜在连接部位的主体结构上增设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粱、柱。轻质填充墙不应作为幕墙的支承结构。
5. 6 硅酮结构密封胶设计
5.6.1 硅酮结构密封胶的粘接宽度应符合本规范第5.6.3或5.6.4条的规定,且不应小于7mm;其粘接厚度应符合本规范第5.6.5条的规定,且不应小于6mm。硅酮结构密封胶的粘接宽度宜大于厚度,但不宜大于厚度的2倍。隐框玻璃幕墙的硅酮结构密封胶的粘接厚度不应大于12mm。
5.6. 2 硅酮结构密封胶应根据不同的受力情况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在风荷载、水平地震作用下,硅酮结构密封胶的拉应力或剪应力设计值不应大于其强度设计值,f1,f1应取0.2N/mm2;在永久荷载作用下,硅酮结构密封胶的拉应力或剪应力设计值不应大子冀强度设计值f2,f2应取0.01N/mm2。
5.6. 3 竖向隐框、半隐框玻璃幕墙中玻璃和铝框之间硅酮结构密封胶的粘接宽度Cs,应按根据受力情况分别按下列规定计算。非抗震设计时,可取第1、3款计算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可取第2、3款计算的较大值。
1 在风荷载作用下,粘接宽度Cs应按下式计算:
5.6.4 水平倒挂的隐框、半隐框玻璃和铝框之间硅酮结构密封胶的粘接宽度Cs应按下式计算:
5.6.5 硅酮结构密封胶的粘接厚度ts(图5,6.5)应符合公式(5.6.5-1)的要求。
5.6.6 隐框或横向半隐框玻璃幕墙,每块玻璃的下端宜设置两个铝合金或不锈钢托条,托条应能承受该分格玻璃的重力荷载作用,且其长度不应小于100mm、厚度不应小于2mm、高度不应超出玻璃外表面。托条上应设置衬垫。
6 框支承玻璃幕墙结构设计
6.1 玻 璃
6.1.1 框支承玻璃幕墙单片玻璃的厚度不应小于6mm,夹层玻璃的单片厚度不宜小于5mm。夹层玻璃和中空玻璃的单片玻璃厚度相差不宜大于3mm。
6.1.2 单片玻璃在垂直于玻璃慕墙平面的风荷载和地震力作用下,玻璃截面最大应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最大应力标准值可按考虑几何非线性的有限元方法计算,也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2 最大应力设计值应按本规范第5.4.1条的规定进行组合;
3 最大应力设计值不应超过玻璃大面强度设计值fg。
6.1.3 单片玻璃在风荷载作用下的跨中挠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片玻璃的刚度D可按下式计算:
2 玻璃跨中挠度可按考虑几何非线性的有限元方法计算.也可按下式计算;
3 在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四边支承玻璃的挠度限值df.lim宜按其短边边长的1/60采用。
6. 1.4 夹层玻璃可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
1 作用于夹层玻璃上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可按下列公式分配到两片玻璃上:
2 两片玻璃可分别按本规范第6.1.2条的规定进行应力计算;
3 夹层玻璃的挠度可按本规范第6.1.3条的规定进行计算,但在计算玻璃刚度D时,应采用等效厚度te,te可按下式计算:
6.1.5 中空玻璃可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
1 作用于中空玻璃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可按下列公式分配到两片玻璃上:
1)直接承受风荷载作用的单片玻璃:
2 作用于中空玻璃上的地震作用标准值qEK1、qEK2,可根据各单片玻璃的自重,按照本规范第5.3.4条的规定进行应力计算;
3 两片玻璃可分别按本规范6.1.2条的规定进行应力计算;
4 中空玻璃的挠度可按本规范第6.1.3条的规定进行计算,但计算玻璃刚度D时,应采用等效厚度te,te可按下式计算:
6. 1. 6 斜玻璃幕墙计算承载力时,应计入永久荷载、雪荷载、雨水荷载等重力荷载及施工荷载在垂直于玻璃平面方向作用所产生的弯曲应力。施工荷载应根据施工情况决定,但不应小于2.0KN的集中荷载作用,施工荷载作用点应按最不利位置考虑。
6.2 横 梁
6. 2.1 横梁截面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截面自由挑出部位(图6.2.1a)和双侧加劲部位(图6.2.1b)的宽厚比b0/t应符合表6.2.1的要求;
2 当横梁跨度不大于1.2m时,铝合金型材截面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不应小于2.0mm;当横梁跨度大于1.2m时,其截面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不应小于2.5mm。型材孔壁与螺钉之间直接采用螺纹受力连接时,其局部截面厚度不应小于螺钉的公称直径;
3 钢型材截面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不应小于2.5mm。
6.2.2 横梁可采用铝合金型材或钢型材,铝合金型材的表面处理应符合本规范第3.2.2条的要求。钢型材宜采用高耐候钢,碳素钢型材应热浸锌或采取其他有效防腐措施,焊缝应涂防锈涂料;处于严重腐蚀条件下的钢型材,应预留腐蚀厚度。
6.2.3 应根据板材在横梁上的支承状况决定横梁的荷载,并计算横梁承受的弯矩和剪力。当采用大跨度开口截面横梁时,宜考虑约束扭转产生的双力矩。单元式幕墙采用组合横梁时,横梁上、下两部分应按各自承担的荷载和作用分别进行计算。
6.2.4 横粱截面受弯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6. 2.5 横梁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6.2.6 玻璃在横梁上偏置使横梁产生较大的扭矩时,应进行横梁抗扭承载力汁算。
6.2.7 在风荷载或重力荷载标准值作用下,横粱的挠度限值df.lim宜按下列规定采用:
6. 3 立 柱
6.3.1 立柱截面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铝型材截面开口部位的厚度不应小子3.0mm。闭口部位的厚度不应小干2.5mm;型材孔壁与螺钉之间直接采用螺纹受力连接时,其局部厚度尚不应小于螺钉的公称直径;
2 钢型材截面主要受力部位的厚度不应小于3.Omm;
3 对偏心受压立柱,其截面宽厚比应符合本规范第6. 2. 1条的相应规定。
6.3.2 立柱可采用铝合金型材或钢型材。铝合金型材的表面处理应符合本规范第3.2.2条的要求;钢型材宜采用高耐候钢,碳素钢型材应采用热浸锌或采取其他有效防腐措施。处于腐蚀严重环境下的钢型材,应预留腐蚀厚度。
6.3. 3 上、下立柱之间应留有不小于15mm的缝隙,闭口型材可采用长度不小于250mm的芯柱连接,;芯柱与立柱应紧密配合。芯柱与上柱或下柱之间应采用机械连接方法加以固定。开口型材上柱与下柱之间可采用等强型材机械连接。
6.3.4 多层或高层建筑中跨层通长布置立柱时,立柱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支承点每层不宜少于一个;在混凝土实体墙面上,连接支承点宜加密。
每层设两个支承点时,上支承点宜采用圆孔,下支承点宜采用长圆孔。
6.3.5 在楼层内单独布置立柱时,其上、下端均宜与主体结构铰接,宜采用上端悬挂方式;当柱支承点可能产生较大位移时,应采用与位移相适应的支承装置。
6.3. 6 应根据立柱的实际支承条件,分别按单跨粱、双跨梁或多跨铰接梁计算由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并按其支承条件计算轴向力。
6. 3.7 承受轴压力和弯矩作用的立柱,其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6.3.8 承受轴压力和弯矩作用的立柱,其在弯矩作用方向的稳定性应符合下式要求:
6。3.9 承受轴压力和弯矩作用的立柱,其长细比λ不宜大于150。
6.3.10 在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立柱的挠度限值df.lim宜按下列规定采用:
6.3.11 横梁可通过角码、螺钉或螺栓与立柱连接。角码应能承受横粱的剪力,其厚度不应小于3mm;角码与立柱之间的连接螺钉或螺栓应满足抗剪和抗扭承载力要求。
6.3.12 立柱与主体结构之间每个受力连接部位的连接螺栓不应少于2个,且连接螺栓直径不宜小于lOmm。
6.3. 13 角码和立柱采用不同金属材料时,应采用绝缘垫片分隔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防止双金属腐蚀。
7 全玻幕墙结构设计
7.1 一般规定
7.1.1 玻璃高度大于表7.1.1限值的全玻幕墙应悬挂在主体结构上。
7.1.2 全玻幕墙的周边收口槽壁与玻璃面板或玻璃肋的空隙均不宜小于8mm,吊挂玻璃下端与下槽底的空隙尚应满足玻璃伸长变形的要求;玻璃与下梢底应采用弹性垫块支承或填塞,垫块长度不宜小于100mm,厚度不宜小于10mm;槽壁与玻璃间应采用硅酮建筑密封胶密封。
7.1.3 吊挂全玻幕墙的主体结构或结构构件应有足够的刚度,采用钢桁架或钢梁作为受力构件时,其挠度限值df.lim宜取其跨度的1/250。
7.1.4 吊挂式全玻幕墙的吊夹与主体结构间应设置刚性水平传力结构。
7.1.5 玻璃自重不宜由结构胶缝单独承受。
7.1.6 全玻幕墙的板面不得与其他刚性材料直接接触。板面与装修面或结构面之间的空隙不应小于8mm,且应采用密封胶密封。
7.1. 7 吊夹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吊挂式玻璃幕墙支承装置》JGl39的有关规定。
7.1.8 点支承全玻幕墙的玻璃应符合本规范第4.4.2条和4.4.3条的要求。
7.2 面 板
7.2.1 面板玻璃的厚度不宜小于10mm;夹层玻璃单片厚度不应小于8mm。
7. 2.2 面板玻璃通过胶缝与玻璃肋相连结时,面板可作为支承于玻璃肋的单向简支板设计。其应力与挠度可分别按本规范第6.1.2条和第6.1.3条的规定计算,公式中的α值应取为玻璃面板的跨度,系数m和可分别取为0.125和O.013;面板为夹层玻璃或中空玻璃时,可按本规范第6. 1.4条或6.1.5条的规定计算;面板为点支承玻璃时,可按本规范第8.1. 5条的规定计算,必要时可进行试验验证。
7.2.3 通过胶缝与玻璃肋连接的面板,再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其挠度限值df.lim宜取其跨度的1/60;点支承面板的挠度限值df.lim宜取其支承点间较大边长的1/60。
7.3 玻 璃 肋
7,3.1 全玻幕墙玻璃肋的截面厚度不应小子12mm,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00mm。
7.3.2 全玻幕墙玻璃肋的截面高度hr(图7.3,2)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7.3.3 全玻幕墙玻璃肋在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的挠度df可按下式计算:
7.3.4 在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玻璃肋的挠度限值df.lim宜取其汁算跨度的1/200。
7.3.5 采用金属件连接的玻璃肋,其连接金属件的厚度不应小于6mm。连接螺栓宜采用不锈钢螺栓,其直径不应小于8mm。
连接接头应能承受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接头应进行螺栓受剪和玻璃孔壁承压计算,玻璃验算应取侧面强度设计值。
7.3. 6 夹层玻璃肋的等效截面厚度可取两片玻璃厚度之和。
7.3.7 高度大于8m的玻璃肋宜考虑平面外的稳定验算;高度大于12m的玻璃肋,应进行平面外稳定验算,必要时应采取防止侧向失稳的构造措施。
7.4 胶 缝
7.4,1 采用胶缝传力的全玻幕墙,其胶缝必须采用硅酮结构密封胶。
7.4.2 全玻幕墙胶缝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与玻璃面板平齐或突出的玻璃肋:
3 胶缝厚度应符合本规范第5.6. 5条的要求,并不应小于6mm。
7.4.3 当胶缝宽度不满足本规范第7.4.2条第1、2款的要求时,可采取附加玻璃板条或不锈钢条等措施,加大胶缝宽度。
8 点支承玻璃幕墙结构设计
8.1 玻璃面板
8.1.1 四边形玻璃面板可采用四点支承,有依据时也可采用六点支承;三角形玻璃面板可采用三点支承。玻璃面板支承孔边与板边的距离不宜小于70mm。
8.1.2 采用浮头式连接件的幕墙玻璃厚度不应小于6mm;采用沉头式连接件的幕墙玻璃厚度不应小于8mm。
安装连接件的夹层玻璃和中空玻璃,其单片厚度也应符合上述要求。
8.1.3 玻璃之间的空隙宽度不应小于lOmm,且应采用硅酮建筑密封胶嵌缝。
8.1.4 点支承玻璃支承孔周边应进行可靠的密封。当点支承玻璃为中空玻璃时,其支承孔周边应采取多道密封措施。
8.1.5 在垂直于幕墙平面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四点支承玻璃面板的应力和挠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最大应力标准值和最大挠度可按考虑几何非线性的有限元方法计算,也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玻璃面板最大应力设计值应按本规范第5. 4.1条的规定计算,并不应超过玻璃大面强度设计值fg;
3 在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点支承玻璃面板的挠度限值df.lim宜按其支承点间长边边长的1/60采用。
8.2 支承装置
8.2.1 支承装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点支式玻璃幕墙支承装置》JG 138的规定。
8.2.2 支承头应能适应玻璃面板在支承点处的转动变形。
8.2.3 支承头的钢材与玻璃之间宜设置弹性材料的衬垫或衬套,衬垫和衬套的厚度不宜小于1mm,
8.2.4 除承受玻璃面板所传递的荷载或作用外,支承装置不应兼做其他用途。
8.3 支承结构
8.3. 1 点支承玻璃幕墙的支承结构宜单独进行计算,玻璃面板不宜兼做支承结构的一部分。
复杂的支承结构宜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计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