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好不容易排队等到了保障房,却因为凑不齐钱,在银行又贷不到款,最终不得不放弃选房。不少城市的保障房申购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昨天下午,在梅地亚的全国两会新闻中心,全国政协委员刘克崮、杨超、李稻葵、张泓铭、田在玮围绕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快报记者获得提问机会,与委员探讨“保障房被迫无奈弃购”的现象。
好不容易排队等到了保障房,却因为凑不齐钱,在银行又贷不到款,最终不得不放弃选房。不少城市的保障房申购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昨天下午,在梅地亚的全国两会新闻中心,全国政协委员刘克崮、杨超、李稻葵、张泓铭、田在玮围绕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快报记者获得提问机会,与委员探讨“保障房被迫无奈弃购”的现象。
记者就保障房贷款难提问
快报特派记者孙兰兰:我们知道保障房的房价比普通商品房的价格低很多。但是对于一些经济拮据的保障房对象来说,有的人东拼西凑仍然拿不出买房的钱,他们到银行又贷不到款,最终不得不放弃申购的需求。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不是可以在金融政策上给予一些特殊的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你反映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这就是我说的我们体系的设计不是很清晰,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稳定的制度和政策,所以房子的供应和购买者是对不上的。你说的这些家庭他们想购买,可是又没有钱,就想借贷,而他们又不够银行借贷的标准。所以人群的划分、需房人的划分与房屋的划分要对应。
他认为,这类人群在他的保障房体系设计里,应该对应在中偏低的人群里,“如果没有超出他的购买能力,银行应该给他贷款;如果超出购买力了,在我的设计里,可以去租平租房。”
他解释,在他的设计中,平租房和现在国家提出的公租房类似。2011年国家出台的文件里也提出了,2012年的保障房建设要以公共租赁房为主,这个方向对了,因为这块主要是覆盖“夹心层”。而我们现在的平租房供应很少,政策也不够清晰,希望各级政府能够尽快解决,让这类人尽快找到适应他们经济实力的房子。
在发布会上,刘克崮阐述了他对现阶段中国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总的构思:要把人群分类,根据收入程度,对房子的分配也不一样。共分为五类:低收入、中低收入、中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低收入里排在最后的,也就是民政部门认定的最低保障户,约5%左右,为他们提供低保房;经济状况稍好些的,提供廉租房;再次,提供平租房。这三种共同构成公租房,这个公租房的范围比起国家目前提出的公租房范围更广,用来解决低收入以及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另外,对中低收入者,还可以提供可申购的平价房,与现在的“两限房”相似。
保障房是地方政府长期持有的资产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表示,如果说去年2月份以来出台的各种各样的限购令是房地产市场的“退烧药”的话,保障房的制度建设恐怕是房地产目前问题的“解毒剂”。
李稻葵认为,如果以地方政府长期持有的资产来经营的话,保障房的建设标准应当适当高一点,保障房融资的路也应该打开一点,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资本市场,民营投资者进来投资保障房,可以和地方政府共同持有保障房的产权,地方政府可以从未来出租保障房的收入中来偿还目前的投资者。这个路如果打开的话,保障房的融资难题就可以破解了。
尽快杜绝空置房与保障房不足并存现象
一方面是保障房缺口很大,另一方面,不少城市都有空置房。有美国记者问,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政协委员刘克崮表示,应尽快杜绝这样的现象。
政协委员李稻葵说,他去过很多二线、三线城市,这种情况确实存在,甚至整栋整栋的空置。“您是给我们善意地提了个醒,要做好相关地区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重组的问题,以及地区过剩住房的处置问题,但是解决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