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工程抗震术语标准JGJ/T 97-95 1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6年9月1日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工程抗震术语标准》的通知
建标〔1996〕1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
根据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8)城标字第141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工程抗震术语标准》,业经审查,现批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编号JGJ/T97-95,自1996年9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归口管理并负责解释,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6年3月7日
1 总则
1.0.1 为了合理地统一我国工程抗震的基本术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工程抗震的科研、勘察、设计、管理及其他有关领域。
1.0.3 本标准未列出的术语,可采用各工程术语标准中有关抗震的术语。
2 一般术语
2.1 综合性术语
2.1.1 工程抗震 earthquake engineering
以减轻地震灾害为目的的工程理论和实践。
2.1.1.1 工程抗震决策 earthquake engineering decision
对一个地区或建设场地,在已知可能遭遇的地震作用或地震灾害发生概率的情况下,从安全和经济的角度出发,对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标准和防震减灾措施选择最优方案。
2.1.1.2 抗震对策 earthquake protective countermeasure
针对某一地震灾害制定的减灾策略或措施。
2.1.1.3 抗震措施 earthquake protective measure
减轻地震灾害的各种处理办法。包括工程方面的和非工程方面的。
2.1.2 抗震设防earthquake fortification
各类工程结构按照规定的可靠性要求,针对可能遭遇的地震危害性所采取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2.1.2.1 抗震设防标准 earthquake fortification level
各类工程结构按照规定的可靠性要求和技术经济水平所确定的统一的抗震技术要求。
2.1.2.2 抗震设防区 earthquake fortification zone
可能发生地震灾害,按规定需要采取抗震措施的地区。
2.1.2.3 抗震设防区划 earthquake fortification zoning
根据地震小区划、城市或工矿企业的规模及其相应的重要性所制定的供抗震设防用的地震分区规划图。其内容包括地震烈度或设计地震震动分布。
2.1.2.4 抗震设防烈度 earthquake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按国家批准权限审定,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1)基本烈度 basic intensity
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474年一遇的烈度值。
(2)多遇地震烈度 intensity of frequently occurred earthqrake
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5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
(3)罕遇地震烈度 intensity of seldomly occurred earthquake
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1600~250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
2.1.2.5 设计地震震动 design ground motion
在抗震设计、结构反应分析和结构振动试验中所采用的、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反应谱、持续时间及加速度时程等。
(1)人工地震震动 artificial ground motion
满足给定地震(震源机制、震级、震中距)和地质(基岩或场地土)条件,或满足给定地震震动特征(反应谱及持续时间等),用比例法或数值法产生的人工合成的地震震动。
(2)极限安全地震震动 ultimate-safe ground motion
在设计基准期内年超越概率为0.1‰的地震震动,其峰值加速度不小于0.15g。一般为核电厂用于安全停堆设计采用的地震震动。
(3)运行安全地震震动 operation-safe ground motion
在设计基准期内年超越概率为2‰的地震震动,其峰值加速度不小于0.075g。一般为核电厂保持正常运行设计采用的地震震动。
2.1.3 环境振动 ambient vibration;microtremer
振幅很小(只有几微米)的环境地面运动。系由天然的和(或)人为的原因所造成,例如风、海浪、交通干扰或机械振动等。常用于确定场地和工程结构动态特性。
2.1.3.1 卓越周期 predominant period
随机振动过程中出现概率最多的周期。常用以描述地震震动或场地特性。
2.1.4 结构抗震性能 earthquake resistant behavior of structure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耗能能力、刚度及破坏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1.4.1 结构延性 ductility of structure
结构依靠自身的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轻震害的性能。
2.1.5 抗震鉴定 seismic evaluation for engineering
检查既有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和现状,按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2.1.6 抗震加固 seismic strengthening for engineering
为使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既有工程结构达到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而进行的设计和施工。
2.1.6.1 结构体系加固 structural system strengthening
增加新的抗震构件,调整结构沿高度和平面的刚度分布,以加强结构的抗震能力。
2.1.6.2 构件加固 structural member strengthening
对既有墙、梁、柱等构件进行抗震加固。
2.1.7 生命线工程 lifeline engineering
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且地震破坏会导致城市局部或全部瘫痪、引发次生灾害的工程,如供水、供电、交通、电讯、煤气等。
2.2 工程地震术语
2.2.1 工程地震学 engineering seismology
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震学。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区划、地震小区划、工程场地的地震震动参数评定等。
2.2.2 地震 earthquake
由于地球内部运动累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地壳中空穴顶板塌陷,使岩体剧烈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地表传播而引起的地面颠簸和摇晃。
2.2.2.1 板内地震 intraplate earthquake
由大陆板块运动引起的发生于板块内部的地震。其地点比较分散,频度较低,危害性大且震源机制复杂。
2.2.2.2 板间地震 interplate earthquake
由大陆板块运动引起的发生在板块边缘的地震。其发生地点集中,频度较高,强度不太大且震源机制较简单。
2.2.2.3 人工诱发地震 artificially induced earthquake
由于人类活动,如工业爆破、核爆破、地下抽液、注液、采矿、水库蓄水等诱发的地震。
(1)爆破诱发地震 explosion induced earthquake
由于爆破,如采矿爆破和地下核试验等引起的地震。
(2)水库诱发地震 reservoir induced earthquake
由于水库蓄水或大量泄水引起库区及附近发生的地震。
(3)矿山陷落地震 mine depression earthquake
矿山采空区由于空穴顶板陷落引起的地震。
2.2.2.4 地震波 seismic wave
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地震震动的传播形式。典型的地震震动波形包含三组主要波群:P波(纵波)、S波(横波)和L波(面波),后者包括勒夫(Love)波、瑞利(Rayleigh)波及其他波。
2.2.3 地震震级 earthquake magnitude
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尺度,常用里氏震级表示。
2.2.3.1 里氏震级 Richter's magnitude
在距震中100km处,用伍德-安德生(Wood-Anderson)地震仪所测定的水平最大地震震动位移振幅(以μm为单位)的常用对数两种。
2.2.4 活断裂 active fracture
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且将来有可能再度活动的岩层断裂。它是地震可能发生地点的重要标志,分为发震断裂与非发震断裂两种。
2.2.4.1 断裂活动段 fracturing segment
岩层断裂带中发生活动的部分。
2.2.4.2 地表断裂 surface fracture
岩层破碎带延伸到地表的断裂,兼指断裂运动引起地表或接近地表处产生的地裂或错动。
(1)断裂距fracture distance
某一工程结构、场地或观测点到地表断裂的垂直距离。
2.2.5 震源 earthquake focus;hypocenter
地震发生时,在地球内部产生地震波的位置。
2.2.5.1 震源深度 focal depth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1)浅源地震 shallow-focus earthquake
震源深度在60~70km以内的地震。
(2)深源地震 deep-focus earthquake
震源深度超过300km的地震。
2.2.6 震中 earthquake epicenter
理论上为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点,亦指地表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方。分现场(宏观)震中和仪器震中。
2.2.6.1 仪器震中 instrumental epicenter
仪器测定的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点。
2.2.6.2 现场震中 field epicenter
地震烈度最高的地点。又称宏观震中。
2.2.6.3 震中距 epicentral distance
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表某处至震中的距离。
2.2.7 地震烈度 earthquake intensity
地震对地表和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
2.2.7.1 烈度分布 intensity distribution
一次强地震后,地震烈度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
(1)烈度异常 abnormal intensity
某一烈度区内局部出现偏高烈度或偏低烈度异常点的现象。
(2)烈度异常区 intensity abnormal region
许多烈度异常点密集在一起的地区。高于所在烈度区的称为高烈度异常区;低于所在烈度区的称为低烈度异常区。
2.2.7.2 等震线 isoseismal;isoseism
在同一地震中,具有相同地震烈度地点的联线。
(1)等震线图 isoseismal map
在同一地震中,由不同烈度的等震线构成的图样。等震线图的型式有呈同心圆的、同心椭圆的或不规则形状的。
(2)极震区 meizoseismal area
等震线图上烈度最高的区域。
(3)有感面积 felt area;area of perceptivity
多数人能感觉到地震的地域面积。常作为等震线图的最远边界。
2.2.7.3 地震烈度表 earthquake intensity scale
按照地震时人的感觉、地震所造成的自然环境变化和工程结构的破坏程度所列成的表格。可作为判断地震强烈程度的一种宏观依据。
2.2.8 地震预报 earthquake prediction
根据地震前兆和地震活动规律判断,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地震,包括震中位置、时间和震级。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四种。
2.2.9 地震危险性 seismic hazard
在给定区域或场地内可能遭遇的地震震动参数和地表破坏潜势。
2.2.9.1 潜在震源 potential source
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危及工程结构安全的震源。分析场地的地震危险性时,将潜在震源划分为点源、线源和面源。
(1)点源 point source
地震能量从一点集中释放的潜在震源。
(2)线源 linear source
地震能量沿着断裂线释放的潜在震源。
(3)面源 areal source
地震能量在一定面积内释放的震源。
(4)本底地震 background earthquake
在所考虑的区域(扣除点源、线源、面源)内以均等的概率随机发生的最大震级的地震。
2.2.9.2 地震发生概率 earthquak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不同震级地震发生的概率。
(1)地震活动性seismicity
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
(2)地震重现期 earthquake return period
在同一地区内某一震级地震重复发生所需要的时间间隔。
(3)年平均发生率 average annual occurrence rate
某一区域内发生震级大于给定下限值地震的总数与统计年数的比值。
(4)超越概率 exceedance probability
在一定时期内,地震震动强度超过给定值的概率。
2.2.9.3 地震震动参数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表示地震震动强度、频率特性和持续时间等基本特征的参数。如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反应谱、加速度时程等。
2.2.9.4 地震震动衰减规律 attenuation law of ground motion
地震震动强度随震源距或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规律。
(1)烈度衰减规律 intensity attenuation
地震烈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规律。
(2)地震能量耗散 seismic energy dissipation
地震能量通过地震波在地壳内传播并以声、光、电、热、振动等方式将能量耗散的现象。
(3)地震能量吸收 seismic energy absorption
地震释放的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而被各种物质所吸收,如地震能量转化为工程结构自身的动能和应变能。
2.2.10 地震区划 seismic zonation
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制定的地震震动强度的分区。
2.2.10.1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Chinese seismic intensity zoning map
中国境内地震基本烈度的地理分布图。
2.2.10.2 地震小区划 seismic microzoning
根据地震区划图及小范围内的场地条件所给出的地震影响分布。亦称地震影响小区划。
2.3 结构动力学术语
2.3.1 结构动态特性 dynamic properties of structure
表示结构动态特征的基本物理量。一般指结构的自振周期或自振频率、振型和阻尼。
2.3.1.1 自由振动 free vibration
在不受外界作用而阻尼又可忽略的情况下结构体系所进行的振动。
2.3.1.2 自振周期natural period of vibration
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1)自振频率 natural frequency
当外力不复存在时,结构体系每秒振动的次数。又称固有频率。
(2)基本周期 fundamental period
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又称第一自振周期。
2.3.1.3 振型 vibration mode
结构按某一自振周期振动时的变形模式。
(1)基本振型 fundamental mode
多自由度体系和连续体自由振动时,最小自振频率所对应的振动变形模式。又称第一振型。
(2)高阶振型 high order mode
多自由度体系和连续体自由振动时,对应于二阶频率以上(含二阶)的振动变形模式。
2.3.1.4 共振 resonance
当干扰频率与结构自振频率接近时,振幅急剧增大的现象。
(1)振幅 amplitude of vibration
结构振动时,其位移、速度、加速度、内力、应力、应变等的最大变化幅度,即在振动曲线中,从波峰或波谷到横坐标基线的距离。
2.3.1.5 阻尼振动 damped vibration
振动体系由于受到阻力造成能量损失而使振幅逐渐减小的振动。
2.3.1.6 阻尼 damping
使振幅随时间衰减的各种因素。
(1)临界阻尼 critical damping
对静止弹性体系的某点给以初始位移后,使该点返回并越过原位一次并渐渐回归原位所需要的阻尼。
(2)阻尼比 damping ratio
阻尼与临界阻尼的比值。临界阻尼比的简称。
(3)耗能系数 energy dissipation coefficient
一个振动周期内能量耗散量与振幅最大处所具弹性势能的比值。又称能量耗散系数,或能量耗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