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451-55577555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程规范 >> 规划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摘自:龙房川
点击: 13125634次
发布时间:2010/4/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6

8.5.6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取决于桩的材料强度,进行带承台桩的载荷试验,试验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8.5.7   当作用于桩基上和外力主要为水平力时,应根据使用要求对桩顶变位的限制,对桩基的水平承载力进行验算。当外力作用面的桩距较大时,桩基的水平承载力可视为各单桩的水平承载力的总和。当承台侧面的土未经扰动或回填密实时,应计算土抗力的作用.当水平推力较大时,宜设置斜桩。     

8.5.8   当桩基承受拔力时,应对桩基进行抗拔验算及桩身抗击裂验算。    

8.5.9   桩身混凝土强度应满足桩的承载力设计要求。 计算中应按桩的类型和成桩工艺的不同将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以工作条件系数ψc,桩身强度应符合下式要求:   桩轴心受压时   Q≤Apfcψc (8.5.9)     式中   f c </SUB>---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按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值;   Q--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单桩竖向力设计值;   Ap---桩身横截面积;   ψc---工作条件系数,预制桩取0.75,灌注桩取0.6-0.7(水下灌注桩或长桩时用低值)   

8.5.10   对以下建筑物的桩基应进行沉降验算: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桩基;   2.体型复杂,荷载不均匀或桩端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桩基;   3.摩擦型桩基。  嵌岩桩,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桩基,对沉降无特殊要求的条形基础下不超过两排桩的桩基,吊车工作级别A5A5以下的单层工业厂房桩基(桩端下为密实土层),可不进行沉降验算。   当有可靠地区经验时,对地质条件不复杂,荷载均匀,对沉降无特殊要求的端承型桩基也可不进行沉降验算。    桩基础的沉降不得超过建筑物的沉降允许值,并应符合本规范表5.3.4的规定。    

8.5.11   计算桩基础沉降时,最终沉降量宜按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内的应力分布宜采用各向同性均质线性变形体理论,按下列方法计算;   1.实体深基础(桩距不大于6d)   2.其他方法,包括明德林应力公式方法。   计算应按本规范附录R进行。      

8.5.12   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考虑特殊土对桩基的影响。应考虑岩溶等场地的特殊性,并在桩基设计中采取有效措施。抗震设防区的桩基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有关规定执行。   软土地区的桩基应考虑桩周土自重固结,蠕变,大面积堆载及施工中挤土对桩基的影响;在深厚软土中不宜采用大片密集有挤土效应的桩基。   位于坡地岸边的桩基应进行桩基稳定性验算。   对于预制桩,尚应进行运输,吊装和锤击等过程中的强度和抗裂验算。

8.5.13   以控制沉降为目的设置桩基时,应结合地区经验,并满足下列要求:   1.桩身强度应按桩顶荷载设计值验算;   2.,土荷载分配应按上部结构与地基共同作用分析确定;   3.桩端进入较好的土层,桩端平面处土层应满足下卧层承载力设计要求;   4.桩距可采用4d-6d(d为桩身直径)

8.5.14   桩基设计时,应结合地区经验考虑桩、土、承台的共同工作。     

8.5.15   桩基承台的构造,除满足抗冲切、抗剪切、抗弯承载力和上部结构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承台的宽度不应小于500mm。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且桩的外边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50mm。对于条形承台梁,桩的外边缘至承台梁边缘的距离不小于75mm.< BR>   2.承台的最小厚度距离不小于300mm.<BR>  3.承台的配筋,对于矩形承台其钢筋应按双向均匀通长布置(8.5.1a),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对于三桩承台,钢筋应按三向板带均匀布置,且最里面的三根钢筋围成的三角形应在柱截面范围内(8.5.15b)。承台梁的主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关于最小配筋率的规定,主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架立筋不宜小于10mm,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8.5.15c)  

4.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70mm,当有混凝土垫层时,不应小于40mm

8.5.16   柱下桩基承台的弯矩可按以下简化计算方法确定:   1.多桩矩形承台计算截面取在柱边和承台高度变化处(杯口外侧或台阶边缘,8.5.16a)   Mx=∑Niyi (8.5.16-1)    My=∑Nixi (8.5.16-2)     式中   Mx,My---分别为垂直y轴和x轴方向计算截面处的弯矩设计值;   xi,yi---垂直y轴和x轴方向自桩轴线到相应计算截面的距离;   Ni---扣除承台和其上填土自重后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第i桩竖向力设计值。   2.三桩承台   1)等边三桩承台(8.5.16b)   M=Nmax/3(s-√3c/4) (8.5.16-3)     式中   M---由承台形心至承台边缘距离范围内板带的弯矩设计值;   Nmax---扣除承台和其上填土自重后的三桩中相应于荷载效应其本组合时的最大单桩竖向力设计值;   s---桩距;   c---方桩边长,圆柱时c=0.866d(d为圆柱直径)   2)等腰三桩承台(8.5.16c)  

M1=Nmax/3(s-0.75c1/√4-a2 (8.5.16-4)    M2=Nmax/3(as-0.75c2/√4-a2 (8.5.16-5)     式中   M1,M2---分别为由承台形心到承台两腰和底边的距离范围内板带的弯矩设计值;   s---长向桩距;   a---短向桩距与长向桩距之比,当a小于0.5,应按变截面的二桩承台设计;   c1,c2---分别为垂直于,平行于承台底边的柱截面边长。      

8.5.17   柱下桩基础独立承台受冲切承载力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对承台的冲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8.5.17-1)   Fl≤2[βox(bc+aoy)+βoy(hc+aox)]βhpfth0 (8.5.17-1)    Fl=F-∑Ni (8.5.17-2)    βox=0.84/(λox+0.2) (8.5.17-3)    βoy=0.84/(λoy+0.2) (8.5.17-4)     式中   Fl---扣除承台及其上填土自重,作用在冲切破坏锥体上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冲切力设计值,冲切破坏锥体应采用自柱边或承台变阶处至相应桩顶边缘连线构成的锥体,锥体与承台底面的夹角不小于45°(8.5.17-1)   ho---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   βhp---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其值按本规范第8.2.7条的规定取用。   βox,βoy---冲切系数;   λox,λoy---冲跨比,λox=aox/h0λoy=aoy/ho,aoxaoy为柱边或变阶处至桩边的水平距离;当aox(aoy)< 0.2h0,aox(aoy)= 0.2h0,aox(aoy)> h0,aox(aoy)= h0   F---柱根部轴力设计值;   ∑Ni---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各桩的净反力设计值之和。   对中低压缩性土上的承台,当承台与地基土之间没有脱空现象时,可根据地区经验适当减小柱下桩基础独立承台受冲切计算的承台厚度。   

2.角桩对承台的冲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多桩矩形承台受角桩冲切的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8.5.17-2)      

Nl≤[β1x(c2+a1y/2)+β1y(c1+a1x/2)]βhpfth0 (8.5.17-5)    β1x=(0.56/λ1x+0.2) (8.5.17-6)    β1y=(0.56/λ1y+0.2) (8.5.17-7)     式中   Nl---扣除承台和其上填土自重后的角桩桩顶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竖向力设计值;   β1x,β1y---角柱冲切系数;   λ1x,λ1y---角桩冲跨比,其值满足0.2-1.0,λ1x=a1x/h0,λ1y=a1y/h0   c1,c2---从角桩内边缘至承台外边缘的距离;   a1x,a1y---从承台底角桩内边缘引45°冲切线与承台顶面或承台变阶处相交点至角桩内边缘的水平距离;   h0---承台外边缘的有效高度。   2)三桩三角形承台受角桩冲切的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8.5.17-3)   

底部角桩   Nl≤β11(2c1+a11)tanθ1/2βhpfth0 (8.5.17-8)    β11=(0.56/λ11+0.2) (8.5.17-9)     顶部角桩   Nl≤β12(2c2+a12)tanθ2/2βhpfth0 (8.5.17-10)    β12=(0.56/λ12+0.2) (8.5.17-11)     式中   λ11λ12---角桩冲跨比,λ11=a11/h0λ12=a12/h0   a11a12---从承台底角桩内边缘向相邻承台边引45°冲切线与承台顶面相交点至角桩内边缘的水平距离;当柱位于该45°线以内时则取柱边与桩内边缘连线为冲切锥体的锥线。   对圆柱及圆桩,计算时可将圆形截面换算成正方形截面。

8.5.18   柱下桩基独立承台应分别对柱边和桩边,变阶处和桩边联线形成的斜截面进行受剪计算(8.5.18)。当柱边外有多排桩形成多个剪切斜截面时,尚应对每个斜截面进行验算。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V≤βhsβftb0h0 (8.5.18-1)    β=1.75/λ+1.0 (8.5.18-2)     式中   V---扣除承台及其上填土自重后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斜截面的最大剪力设计值;   b0---承台计算截面处的计算宽度。阶梯形承台变阶处的计算宽度,锥形承台的计算宽度应按本规范附录S确定;   h0---计算宽度处的承台有效高度;   β---剪切系数;   βhs---受剪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按公式(8.4.5-4)计算;   λ---计算截面的剪跨比,λx=ax/h0λy=ay/h0axay.为柱或承台变阶处至x,y方向计算一排桩的桩边的水平距离,当λ<0.3时、取λ=0.3;当λ>3时,取λ=3

8.5.19    当承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柱或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尚应验算柱下或桩上承台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8.5.20   承台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单桩承台,宜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设置联系梁;   2.两桩承台,宜在其短向设置联系梁;   3.有抗震要求的柱下独立承台,宜在两个主轴方向设置联系梁;   4.联系梁顶面宜与承台位于同一标高。联系梁的宽度不应小于250mm,梁的高度可取承台中心距的1/10-1/15  5.联系梁的主筋应按计算要求确定。联系梁内上下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且不应少于2,并应按受拉要求锚入承台。 

8.6  岩石锚杆基础

8.6.1    岩石锚杆基础适用于直接建在基岩上的柱基,以及承受拉力或水平力较大的建筑物基础。锚杆基础应与基岩连成整体,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锚杆孔直径,宜取锚杆直径的3倍,但不应小于一倍锚杆直径加50mm。锚杆基础的构造要求,可按图8.6.1采用;   2.锚杆插入上部结构的长度,应符合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   3.锚杆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水泥砂浆强度不宜低于30MPa,细石混凝土强度不宜低于C30。灌浆前,应将锚杆孔清理干净。    

8.6.2   锚杆基础中单根锚杆所承受的拔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Nti=Fk+Gk/n-Mxkyi/∑y2i-Mykxi/∑x2i (8.6.2-1)    Ntmax≤Rt (8.6.2-2)     式中   F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作用在基础顶面上的竖向力;   Gk---基础自重及其上的土自重;   Mxk,Myk---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计算作用在基础底面形心的力矩值;   xi,yi---i根锚桩至基础底面形心的yx轴线的距离;   Nti---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第i根锚杆所承受的拔力值;   Rt---单根锚杆抗拔承载力特征值。

8.6.3   对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单根锚杆抗拔承载力特征值Rt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对于其他建筑物可按下式计算:   Rt≤0.8πd1lf   式中   f---砂浆与岩石间的粘结强度特征值(MPa),可按表6.7.6选用

9章 基坑工程

9.1  一般规定

9.1.1   本章适用于各类岩,土质场地建()筑物有地下室或地下结构的基坑开挖与支护。包括:桩式,墙式支护结构,岩或土锚杆结构及采用逆作法施工的基坑支护。

9.1.2   基坑支护应保证岩土开挖,地下结构施工的安全,并使周围环境不受损害。     

9.1.3   基坑开挖与支护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支护体系的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和选型;   2.支护结构的强度,稳定和变形计算;   3.基坑内外土体的稳定性验算;   4.基坑降水或止水帷幕设计以及围护墙的抗渗设计;   5.基坑开挖与地下水变化引起的基坑内外土体的变形及其对基础桩,邻近建筑物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6.基坑开挖施工方法的可行性及基坑施工过程中的监测要求。  

9.1.4   基坑开挖与支护设计应具备下列资料:   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建筑总平面图,地下管线图,地下结构的平面图和剖面图;   3.邻近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类型,分布情况和结构质量的检测评价。   

9.1.5   支护结构的荷载效应应包括下列各项:   1.土压力;   2.静水压力、渗流压力、承压水压力;   3.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以内建()筑物荷载、地面超载、施工荷载及邻近场地施工的作用影响;   4.温度变化(包括冻胀)对支护结构产生的影响;   5.临水支护结构尚应考虑波浪作用和水流退落时的渗透力;   6.作为永久结构使用时尚应按有关规范考虑相关荷载作用。    

9.1.6    土方开挖完成后应立即对基坑进行封闭,防止水浸和暴露,并应及时进行地下结构施工。基坑土方开挖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不得超挖。基坑周边超载,不得超过设计荷载限制条件。  

9.1.7   基坑工程的勘察范围在基坑水平方向应达到基坑开挖深度的1-2倍。当开挖边界点外无法布置勘察点时,应通过调查取得相关资料。勘察深度应按基坑的复杂程度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宜为基坑深度的2-3倍。当在此深度内遇到厚层坚硬粘性土,碎石土及岩层时,可根据岩土类别及支护要求适当减少勘察深度。    

9.1.8   饱和粘性土应采用在土的有效自重压力下预固结的不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确定抗剪强度指标,并宜采用薄壁取土器取样。   

9.1.9   勘察时应查明各含水层的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条件及水力联系,且给出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水位变化、并对流砂、流土、管涌等现象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     

9.1.10   作用于支护结构的土压力和水压力,对砂性土宜按水土分算的原则计算;对粘性土宜按水土合算的原则计算;也可按地区经验确定。 

9.1.11   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可采用库仑或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当对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有严格限制时,应采用静止土压力计算。   

9.1.12   当按变形控制原则设计支护结构时,作用在支护结构的计算土压力可按支护结构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原理确定,也可按地区经验确定。    

9.1.13   当地下水有渗流作用时,地下水的作用应通过渗流计算确定。 

9.2  设计计算

9.2.1   基坑开挖与支护计算时,应根据场地的实际土层分布,地下水条件,环境控制条件,按基坑开挖施工过程的实际工况设计。   支护结构构件截面设计时,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应按本规范公式(3.0.5-4)的原则确定。 

9.2.2   基坑开挖与支护应进行稳定性验算。基坑稳定安全系数取值,当有地区工程经验时应以地区经验为准.务项稳定验算要求如下:   桩式、墙式支护结构的抗倾覆稳定和抗水平推移稳定,可按本规范附录T和附录U验算;整体抗滑稳定可按本规范第5.4.1条验算;坑底抗隆起稳定可按本规范附录V验算;坑底抗渗稳定可按本规范附录W验算。     

9.2.3   桩式、墙式支护结构可根据静力平衡条件初步选定墙体的入土深度,在进行整体稳定性和墙体变形验算后综合确定墙体的入土深度。当坑底为饱和土时,应进行坑底抗隆起验算,有渗流时尚应进行抗渗流稳定的验算。   

9.2.4   悬臂支护结构,宜按静力平衡法进行计算分析并应符合本规范附录T的规定;带支撑或锚杆支护结构,宜按侧向弹性地基反力法进行计算分析并应符合本规范附录U的规定,同时应考虑支撑或锚定点的位移,支撑刚度及施工工况等的影响。

9.2.5   因支护结构变形,岩土开挖及地下水条件引起的基坑内外土体变形应按以下条件控制:   1.不得影响地下结构尺寸,形状和正常施工;   2.不得影响既有桩基的正常使用;   3.对周边已有建()筑物引起的沉降不得超过本规范有关章节规定的要求;   4.不得影响周边管线的正常使用。  

9.2.6   基坑开挖与支护应根据工程需要,周边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可采用降低地下水位,隔离地下水,坑内明排或组合方法等对地下水进行控制,设计时尚应考虑由于降水,排水引起的地层变形的影响,当采用明排水时应作反滤层,停止降水时应采取保证结构物不上浮的措施。    

9.2.7   预应力土层锚杆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土层锚杆锚固段不宜设置在未经处理的软弱土层,不稳定土层和不良地质地段。   2.锚杆锚固体上排和下排间距不宜小于2.5m,水平方向间距不宜小于1.5m。锚杆锚固段上覆土层厚度不宜小于4.0m.锚杆的倾角宜为15°-35°   3.锚杆杆体材料宜选用钢绞线或热轧带肋钢筋,当锚杆抗拔极限承载力小于500kN时,可采用级或级钢筋。   4.锚杆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按下式确定:  A≥1.35Nt/γp.fPt (9.2.7)     式中   Nt---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单根锚杆所承受的拉力值;   γp---张拉应力控制系数,对热处理钢筋宜取0.65,对钢绞线宜取0.75   fPt---钢筋、钢绞线强度设计值。   5.锚杆锚固段在最危险滑动面以外的有效计算长度应满足稳定计算要求,且自由段长度不得少于5m   6.锚杆轴向拉力特征值应按本规范附录X土层锚杆试验确定。   7.锚杆应在锚固体和外锚头强度达到15.0MPa以上后逐根进行张拉锁定,张拉荷载宜为设计轴向拉力的1.05-1.1倍,并应在稳定5-10min后,退至锁定荷载锁定。锚杆锁定拉力可取锚杆最大轴向拉力值的0.7-0.85倍。

9.2.8   支护结构的内支撑必须采用稳定的结构体系和连接构造,其刚度应满足变形计算要求.。 对排桩式支护结构应设置帽梁和腰梁。    

9.2.9   支护结构的内支撑系统,根据其布置形式,可视作平面杆件,按与支护桩,墙节点处的变形协调条件,计算其内力与变形。   

9.2.10   支护结构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现浇钢筋混凝土支护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0   2.,墙式支护结构的顶部应设置圈梁,其宽度应大于桩、墙的厚度.桩、墙顶嵌入圈梁的深度不宜小于50mm,桩墙内竖向钢筋锚入圈梁内的长度宜按受拉锚固要求确定。   3.支撑和腰梁的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6mm,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9.3  地下连续墙与逆作法

9.3.1   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支护结构适用于各种复杂施工环境和多种地质条件。     

9.3.2   地下连续墙的墙厚应根据计算,并结合成槽机械的规格确定,但不宜小于600mm,地下连续墙单元墙段(槽段)的长度、形状、应根据整体平面布置、受力特征、模壁稳定性、环境条件和施工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当地下水位变动频繁或槽壁孔可能发生坍塌时,应进行成槽试验及槽壁的稳定性验算。

9.3.3   地下连续墙的构造应符合以下要求:   1.墙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2.受力钢筋应采用级钢筋,直径不宜小于20mm。构造钢筋可采用级或级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4mm。竖向钢筋的净距不宜小于75mm。构造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300mm。单元槽段的钢筋笼宜装配成一个整体;必须分段时,宜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应在结构内力较小处布置接头位置,接头应相互错开。   3.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对临时性支护结构不宜小于50mm,对永久性支护结构不宜小于70mm< BR>   4.竖向受力钢筋应有一半以上通长配置。<BR>  5.当地下连续墙与主体结构连接时,预埋在墙内的受力钢筋。连接螺栓或连接钢板,均应满足受力计算要求。锚固长度满足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CB50010要求。预埋钢筋采用级钢筋,直径不宜大于20mm   6.地下连续墙顶部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梁宽不宜小于墙厚尺寸;梁高不宜小于500mm,总配筋率不应小于0.4%,墙的竖向主筋应锚入梁内。   7.地下连续墙墙体混凝土的抗击渗等级不得小于0.6MPa,二层以上地下室不宜小于0.8MPa,当墙段之间的接缝不设止水带时,应选用锁口圆弧型,槽型或V型等可靠的防渗止水接头,接头面应严格清刷,不得存有夹泥或沉渣。     

9.3.4   地下室逆作法施工时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逆作法施工时,基坑支护结构宜采用地下连续墙。此支护结构可作为地下主体结构的一部分。   2.当楼盖,梁和板整体浇筑作为水平支撑体系时,应符合承载力,刚度及抗裂要求.在出土口处先施工板下梁系形成水平支撑体时,应按平面框架方法计算内力和变形,其肋梁应按偏心受压杆件验算构件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肋梁应留出插筋以与混凝土墙体的竖筋连接。当采用梁,板分次浇筑施工时,肋梁上应留出箍筋以便与后浇的混凝土楼板结合形成整体。   3.竖向支撑宜采用钢结构构件(型钢,钢管柱或格构柱)。梁柱节点的设计应满足梁板钢筋及后浇混凝土的施工要求。   4.地下连续墙与地下结构梁板的连接,应通过墙体的预埋构件满足主体结构的受力要求;与底板应采用整体连接;接头钢筋应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宜在墙内侧设置钢筋混凝土内衬墙,满足地下室使用要求。   5.地下主体结构的梁板当施工期间有超载时(如走车、堆土等),应考虑其影响。在兼作施工平台和栈桥时,其构件的强度和刚度应按正常使用和施工两种工况分别进行验算。立柱和立柱桩的荷载应包括施工平台或栈桥所受的施工荷载。   6.竖向立柱的沉降,应满足主体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要求。

10章 检验与监测

10.1  检验

10.1.1   基槽()开挖后,应进行基槽检验。基槽检验可用触探或其他方法,当发现与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不一致,或遇到异常情况时,应结合地质条件提出处理意见。

10.1.2   在压实填土的过程中,应分层取样检验土的干密度和含水量.50-100m2面积内应有一个检验点,根据检验结果求得的压实系数,不得低于表6.3.4的规定,对碎石土干密度不得低于2.0t/m3  

10.1.3   复合地基除应进行静载荷试验外,尚应进行竖向增强体及周边土的质量检验。    

10.1.4   对预制打入桩,静力压桩,应提供经确认的施工过程有关参数。施工完成后尚应进行桩顶标高桩位偏差等检验。  

10.1.5   对混凝土灌注桩,应提供经确认的施工过程有关参数,包括原材料的力学性能检验报告,试件留置数量及制作养护方法,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钢筋笼制作质量检查报告。施工完成后尚应进行桩顶标高,桩位偏差等检验。 

10.1.6    人工挖孔桩终孔时,应进行桩端持力层检验。单柱单桩的大直径嵌岩桩,应视岩性检验桩底下3d5m深度范围内有无空洞。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条件。     

10.1.7   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应进行桩身质量检验,直径大于800mm的混凝土嵌岩桩应采用钻孔抽芯法或声波透射法检测,检测桩数不得少于总桩数的10%,且每根柱下承台的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直径小于和等于800mm的桩及直径大于800mm的非嵌岩桩,可根据径和桩长的大小,结合桩的类型和实际需要采用钻孔抽芯法或声波透射法或可靠的动测法进行检测,检测桩数不得少于总桩数的10% 

10.1.8   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应进行竖向承载力检验。 竖向承载力检验的方法和数量可根据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现场条件,结合当地可靠的经验和技术确定。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桩竖向承载力的检验宜采用静载荷试验,检验桩数不得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大直径嵌岩桩的承载力可根据终孔时桩端持力层岩性报告结合桩身质量检验报告核验。    

10.1.9   对地下连续墙,应提交经确认的有关成墙记录和报告。地下连续墙完成后尚应进行质量检验,检验方法可采用钻孔抽芯或声波透射法,检验槽段数不得小于同条件下总槽段数20%    

10.1.10   抗浮锚杆完成后应进行抗拔力检验,检验数量不得少于锚杆总数的3%,且不得少于6根。  

10.2  监测

10.2.1   大面积填方,填海等地基处理工程,应对地面沉降进行长期监测,施工过程中还应对土体变形,孔隙水压力等进行监测。   

10.2.2   施工过程中需要降水而周边环境要求监控时,应对地下水位变化和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

10.2.3   预应力锚杆施工完成后应对锁定的预应力进行监测,监测锚杆数量不得少于总数的10%,且不得少于6根。

10.2.4   基坑开挖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监测,实施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    

10.2.5   基坑开挖监测内容包括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地下水位变化及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市政设施的沉降和位移等,监测内容可按照表10.2.5选择。  基坑监测项目选择表 表10.2.5   监测 项目 支护 结构 水平 位移 监控范 围内建 () 筑物沉 降与地 下管线 变形 土方 分层开挖 标高 地下 水位 锚杆 拉力 支撑 轴力 或 变形 立柱 变形 桩墙 内力 基坑 底隆 起 土体 侧向 变形 孔隙 水压 力    土压        地基 基础设 计等级              甲级 √ √ √ √ √ √ √ √ √ √   乙级 √ √ √ √ √   注: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根据表3.0.1确定。 2.√为必测项目,为宜测项目。    

10.2.6   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的变形监控应考虑基坑开挖造成的附加沉降与原有沉降的叠加。  

10.2.7   边坡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严格记录气象条件,挖方、填方、堆载等情况。爆破开挖时,应监控爆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土石方工程完成后,尚应对边坡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进行监测,直到变形稳定为止,且不得少于三年。   

10.2.8   对挤土桩,当周边环境保护要求严格,布桩较密时,应对打桩过程中造成的土体隆起和位移,邻桩桩顶标高及桩位,孔隙水压力等进行监测。  

10.2.9    下列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变形观测: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2.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3.加层,扩建建筑物;   4.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5.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附录A 岩石坚硬程度及岩体完整程度的划分

A.0.1条 岩石坚硬程度根据现场观察进行定性划分应符合表A.0.1的规定。

A.0.2条 岩体的完整程度的划分宜按表A.0.2的规定.

附录B 碎石土野外鉴别

附录C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第附录C.0.1   地基土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可适用于确定浅部地基土层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25m2,对于软土不应小于0.5m2   

第附录C.0.2   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宜在拟试压表面用粗砂或中砂层找平,其厚度不超过20mm     

第附录C.0.3   加荷分级不应少于8级。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两倍。  

第附录C.0.4   每级加载后,按间隔1010101515min,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量,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第附录C.0.5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1.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地侧向挤出;   2.沉降s急骤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出现现陡降段;   3.在某一级荷载下,24小时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   4.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之比大于或等于0.06   当满足前三种情况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     

第附录C.0.6   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   2.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   3.当不能按上述二款要求确定时,当压板面积为0.25-0.50m2,可取s/b=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

第附录C.0.7   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三点,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附录D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第附录D.0.1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可适用于确定深部地基,土层及大直径桩桩端土层在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

第附录D.0.2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承压板采用直径为0.8m的刚性板,紧靠承压板周围外侧的土层高度应不少于80cm  

.0.3    加荷等级可按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1/15分级施加。

第附录D.0.4  每级加荷后,第一个小时内按间隔1010101515min,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第附录D.0.5条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沉降s急骤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沉降量超过0.04d(d为承压板直径); 2.在某级荷载下,24小时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 3.本级沉降量大于前一级沉降量的5倍; < P> 4.当持力层土层坚硬,沉降量很小时,最大加载量不小于设计要求的2倍。<BR>        

第附录D.0.6  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2.满足前三条终止加载条件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级限荷载,当该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 3.不能按上述二款要求确定时,可取s/d=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值,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  

第附录D.0.7  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三点,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 

附录E 抗剪强度指标c,φ标准值

E.0.1条 内摩擦角标准值φk,粘聚力标准值ck,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根据室内n组三轴压缩试验的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某一土性指标的变异系数,试验平均值和标准差:

式中

δ---变异系数;

μ---试验平均值;

σ---标准值。

2. 按下列公式计算内摩擦角和粘聚力的统计修正系数ψφ,ψc

式中

ψφ---内摩擦角的统计修正系数;

ψc---粘聚力的统计修正系数;

δφ---内摩擦角的变异系数;

δc---粘聚力的变异系数。

式中

φm---内摩擦角的试验平均值;

cm---粘聚力的试验平均值。

附录G  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及建筑基底允许残留冻土层最大厚度

第附录G.0.1  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可按表G.0.1分为不冻胀,弱冻胀、冻胀、强冻胀和特强冻胀。  

第附录G.0.2   基础底面下允许残留冻土层厚度hmax(m),可按表G.0.2查取。   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 表G.0.1   土的名称 冻前天然含水量 ω(%) 冻结期间 地下水位 距冻结面 的最小距离hw(m) 平均冻胀率 η(%) 冻胀 等级 冻胀类别  ()石、砾、 粗、中砂(粒径小于 0.075mm颗粒含量 大于15%),细砂 (粒径小于0.075mm 颗粒含量大于10%) ω≤12 >1.0 η≤1 不冻胀    ≤1.0 1<η≤ 3.5 弱冻胀   12<ω≤ 18 >1.0       ≤1.0 3.5<η≤ 6 冻胀   <FONT>ω>18 >0.5       ≤0.5 6<η≤ 12 强冻胀  粉砂 ω≤14 >1.0 η≤1 不冻胀    ≤1.0 1<η≤ 3.5 弱冻胀   14<ω≤ 19 >1.0       ≤1.0 3.5<η≤ 6 冻胀   19<ω≤ 23 >1.0       ≤1.0 6<η≤ 12 强冻胀   ω> 23< /FONT>< /FONT>< /FONT>< /FONT> 不考虑 η> 12< /FONT>< /FONT>< /FONT>< /FONT> 特强冻胀  粉土 ω≤19 >1.5 η≤1 不冻胀    ≤1.5 1<η≤ 3.5 弱冻胀   19<ω≤ 22 >1.5 1<η≤ 3.5 弱冻胀    ≤1.5 3.5<η≤ 6  冻胀   22<ω≤ 26 >1.5       ≤1.5 6<η≤ 12 强冻胀   26<ω≤ 30 >1.5       ≤1.5 η≤ 12 特强冻胀   ω> 30< /FONT>< /FONT>< /FONT>< /FONT> 不考虑     粘性土 ω≤ωp+2 >2.0 η≤1 不冻胀    ≤2.0 1<η≤ 3.5 弱冻胀   ωp+2<ω≤ωp+5 >2.0       ≤2.0 3.5<η≤ 6    冻胀    ωp+5<ω≤ωp+9 >2.0       ≤2.0 6<η≤ 12 强冻胀   ωp+9<ω≤ωp+15 >2.0       ≤2.0 η>12< /FONT>< /FONT>< /FONT>< /FONT> 特强冻胀   ω >ωp+15 不考虑     注: 1.ωp---塑限含水量(%)ω---在冻土层内冻前天然含水量的平均值; 2.盐渍化冻土不在表列; 3.塑性指数大于22时,冻胀性降低一级; 4.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大于60%时,为不冻胀土; 5.碎石类土当充填物大于全部质量的40%时,其冻胀性按充填物土的类别判断; 6.碎石土、砾砂、粗砂、中砂(粒径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5%),细砂(粒径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0%)均按不冻胀考虑。   建筑基底下允许残留冻土层厚度hmax(m) G.0.2   基底平均压力(kPa) 90 110 130 150 170 190 210  冻胀性 基础形式 采暖情况         弱冻 胀土 方形 基础 采暖 - 0.94 0.99 1.04 1.11 1.15 1.20    不采暖 - 0.78 0.84 0.91 0.97 1.04 1.10   条形 基础 采暖 - >2.50 >2.50 >2.50 >2.50 >2.50 >2.50    不采暖 - 2.20 2.50 >2.50 >2.50 >2.50 >2.50  冻胀土 方形 基础 采暖 - 0.64 0.70 0.75 0.81 0.86 -    不采暖 - 0.55 0.60 0.65 0.69 0.74 -   条形 基础 采暖 - 1.55 1.79 2.03 2.26 2.50 -    不采暖 - 1.15 1.35 1.55 1.75 1.95 -  强冻 胀土 方形 基础 采暖 - 0.42 0.47 0.51 0.56 - -    不采暖 - 0.36 0.40 0.43 0.47 - -   条形 基础 采暖 - 0.74 0.88 1.00 1.13 - -    不采暖 - 0.56 0.66 0.75 0.84 - -  特强 冻胀 土 方形 基础 采暖 0.30 0.34 0.38 0.41 - - -    不采暖 0.24 0.27 0.31 0.34 - - -   条形 基础 采暖 0.43 0.52 0.61 0.70 - - -    不采暖 0.33 0.40 0.47 0.53 - - -  注: 1.本表只计算法向冻胀力,如果基侧存在切向冻胀力,应采取防切向力措施; 2.本表不适用于宽度小于0.6m的基础,矩形基础可取短边尺寸按方形基础计算。 3.表中数据不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和欠固结土。 4.表中基底平均压力数值为永久荷载标准值乘以0.9,可以内插。     

附录H 岩基载荷试验要点

第附录H.0.1   本附录适用于确定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岩基作为天然地基或桩基基础持力层时的承载力。

第附录H.0.2   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直径为300mm。当岩石埋藏深度较大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桩,但桩周需采取措施以消除桩身与土之间的摩擦力。    

第附录H.0.3   测量系统的初始稳定读数观测:加压前,每隔10min读数一次,连续三次读数不变可开始试验。    

第附录H.0.4  加载方式:单循环加载,荷载逐级递增直到破坏,然后分级卸载。

第附录H.0.5  荷载分级:第一级加载值为预估设计荷载的1/5,以后每级为1/10     

第附录H.0.6  沉降量测读:加载后立即读数,以后每10min读数一次。   

第附录H.0.7  稳定标准:连续三次读数之差均不大于0.01mm

第附录H.0.8   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述现象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1.沉降量读数不断变化,在24小时内,沉降速率有增大的趋势;   2.压力加不上或勉强加上而不能保持稳定。   :若限于加载能力,荷载也应增加到不少于设计要求的两倍。

第附录H.0.9   卸载观测,每级卸载为加载时的两倍,如为奇数,第一级可分为三倍。每级卸载后,10min测读一次,测读三次后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当测读支半小时回弹量小于0.01mm时,即认为稳定。    

第附录H.0.10   岩石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1.对应于p-s曲线上起始直线段的终点为比例界限。符合终止加载条件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将极限荷载除以3的安全系数。所得值与对应于比例界限的荷载相比较,取小值。   2.每个场地载荷试验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取最小值作为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岩石地基承载力不进行深宽修正。    

附录J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要点

第附录J.0.1   试料可用钻孔的岩心或坑,槽探中采取的岩块。 

第附录J.0.2   岩样尺寸一般为50mm×100mm,数量不应少于六个,进行饱和处理。     

第附录J.0.3   在压力机上以每秒500-800kPa的加载速度加载,直到试样破坏为止,记下最大加载,做好试验前后的试样描述。

第附录J.0.4   根据参加统计的一组试样的试验值计算其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取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的标准值为:   frk=ψ.frm (J.0.4-1)    ψ=1-(1.704/√n+4.678/n2)δ (J.0.4-2)     式中   frm---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   frk---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ψ---统计修正系数;   n---试样个数;   δ---变异系数。    

附录L 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系数ka

第附录L.0.2条 对于高度小于或等于5m的挡土墙,当排水条件符合本规范第6.6.1条,填土符合下列质量要求时,其主动土压力系数可按附图L.0.2查得。当地下水丰富时,应考虑水压力的作用。

图中土类填土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类 碎石土,密实度应为中密,干密度应大于或等于2.0t/m3

2.类 砂土,包括砾砂、粗砂、中砂、其密实度为中密,干密度应大于或等于1.65t/m3

3.类 粘土夹块石,干密度应大于或等于1.90t/m3

4.类 粉质粘土,干密度应大于或等于1.65t/m3

附录M  岩石锚杆抗拔试验要点

第附录M.0.1   在同一场地同一岩层中的锚杆,试验数不得少于总锚杆的5%,且不应少于6根。    

第附录M.0.2   试验采用分级加载,荷载分级不得少于8级。试验的最大加载量不应少于锚杆设计荷载的2倍。    

第附录M.0.3   每级荷载施加完毕后,应立即测读位移量。以后每间隔5min测读一次。连续4次测读出的锚杆拔升值均小于0.01mm时,认为在该级荷载下的位移已达到稳定状态,可继续施加下一级上拔荷载。

第附录M.0.4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锚杆的上拔试验:   1.锚杆拔升量持续增长,且在1小时时间范围内未出现稳定的迹象;   2.新增加的上拔力无法施加,或者施加后无法使上拔力保持稳定;   3.锚杆的钢筋已被拔断,或者锚杆锚筋被拔出。   

第附录M.0.5   符合上述终止条件的前一级拔升荷载,即为该锚杆的极限抗拔力。     

第附录M.0.6   参加统计的试验锚杆,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可取其平均值为锚杆极限承载力。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宜增加试验量并分析离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情况确定极限承载力。   将锚杆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为锚杆抗拔承载力特征值Rt

第附录M.0.7   锚杆钻孔时,应利用钻孔取出的岩芯加工成标准试件,在天然湿度条件下进行岩石单轴抗压试验,每根试验锚杆的试样数,不得少于3个。  

第附录M.0.8   试验结束后,必须对锚杆试验现场的破坏情况进行详尽的描述和拍摄照片。    

附录N  大面积地面荷载作用下地基附加沉降量计算

第附录N.0.1   由地面荷载引起柱基内侧边缘中点的地基附加沉降计算值可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其计算深度按本规范公式(5.3.6)确定。  

第附录N.0.2   参与计算的地面荷载包括地面堆载和基础完工后的新填土,地面荷载应按均布荷载考虑,其计算范围:横向取5倍基础宽度,纵向为实际堆载长度。其作用面在基底平面处。    

第附录N.0.3   当荷载范围横向宽度超过5倍基础宽度时,按5倍基础宽度计算。小于5倍基础宽度或荷载不均匀时,应换算成宽度为5倍基础宽度的等效均布地面荷载计算。     

第附录N.0.4   换算时,将柱基两侧地面荷载按每段为0.5倍基础宽度分成10个区段(N.0.4),然后按下式计算等效均布地面荷载:   qeq=0.8[∑10i=0βiqi-∑10i=0βipi] (N.0.4)     式中   qeq---等效均布地面荷载;   βi---i区段的地面荷载换算系数,按表N.0.4查取;   qi---柱内侧第i区段内的平均地面荷载;   pi---柱外侧第i区段内的平均地面荷载。   当等效均布地面荷载为正值时,说明柱基将发生内倾;为负值时,将发生外倾。   地面荷载换算系数βi N.0.4   区段 0 1 2 3 4 5 6 7 8 9 10  a/5b≥1 0.30 0.29 0.22 0.15 0.10 0.08 0.06 0.04 0.03 0.02 0.01  a/5b<1 0.52 0.40 0.30 0.13 0.08 0.05 0.02 0.01 0.01 - -  注: ab见本规范表7.5.4.        

附录P  冲切临界截面周长及极惯性矩计算公式

第附录P.0.1   冲切临界截面的周长um以及冲切临界截面对其重心的极惯性矩Is,应根据柱所处的位置分别进行计算。内柱应按下列公式计算(P.0.1)   um=2c1+2c2 (P.0.1-1)    Is=c1h30/6+c31h0/6+c2h0c21/2 (P.0.1-2)    c1=hc+h0 (P.0.1-3)    c2=bc+h0 (P.0.1-4)    cAB=c1/2 (P.0.1-5)     式中   hc---与弯矩作用方向一致的柱截面的边长;   bc---垂直于hc的柱截面边长。        

第附录P.0.2   边柱应按下列公式计算(P.0.2)   um=2c1+c2 (P.0.2-1)    Is=c1h30/6+c31h0/6+2h0c1(c1/2-x)2+c2h0x2 (P.0.2-2)    c1=hc+h0/2 (P.0.2-3)    c2=bc+h0 (P.0.2-4)    cAB=c1-x (P.0.2-5)    x=c21/2c1+c2 (P.0.2-6)     式中   x---冲切临界截面中心位置。       

第附录P.0.3   角柱应按下列公式计算(P.0.3)/   um=c1+c2 (P.0.3-1)    Is=c1h30/12+c31h0/12+h0c1(c1/2-x)2+c2h0x2 (P.0.3-2)    c1=hc+h0/2 (P.0.3-3)    c2=bc+h0/2 (P.0.3-4)    cAB=c1-x (P.0.3-5)    x=c21/2c1+2c2 (P.0.3-6)     式中   x---冲切临界截面中心位置。  

附录Q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

第附录Q.0.1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的加载方式,应按慢速维持荷载法。  

第附录Q.0.2   加载反力装置宜采用锚桩。当采用堆载时应遵守以下规定。   1.堆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堆载的限值可根据其对试桩和对基准桩的影响确定,   3.堆载量大时,宜利用桩(可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的支点。   4.试验反力装置的最大抗拔或承重能力应满足试验加载的要求。   

第附录Q.0.3   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座)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表Q.0.3的规定。   试桩,锚桩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 Q.0.3   反力系统 试桩与锚桩 (或压重平台 支座墩边) 试桩与基准桩 基准桩与锚桩 (或压重平台 支座墩边)  锚桩横梁反力装置 压重平台反力装置 ≥4d>2.0m ≥4d>2.0m ≥4d>2.0m  注: d--试桩或锚桩的设计直径,取其较大者(如试桩或锚桩为扩底桩时,试桩与锚桩的中心距尚不应小于2倍扩大端直径) 

第附录Q.0.4   开始试验的时间:预制桩在砂土中入土7天后;粘性土不得少于15天;对于饱和软粘土不得少于25天。灌注桩应在桩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进行。     

第附录Q.0.5   加荷分级不应小于8级,每级加载量宜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8~1/10     

第附录Q.0.6   测读桩沉降量的间隔时间:每级加载后,每第51015min时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读一次,累计一小时后每隔半小时读一次. 

第附录Q.0.7   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连续两次在每小时内小于0.1mm时可视为稳定。    

第附录Q.0.8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当荷载-沉降(Q-s)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   2.sn+1/sn≥2,且经24小时尚未达到稳定;   3.25m以上的非嵌岩桩,Q-s曲线呈缓变型时,桩顶总沉降量大于60-80mm   4.在特殊条件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大于100mm   :1.sn---n级荷载的沉降增量;sn+1---n+1级荷载的沉降增量;   2.桩底支承在坚硬岩()层上,桩的沉降量很小时,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荷载的两倍。

第附录Q.0.9   卸载观测:每级卸载值为加载值的两倍。卸载后隔15min测读一次,读两次后,隔半小时再读一次,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隔3-4小时再测读一次。     

第附录Q.0.10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作荷载-沉降(Q-s)曲线和其他辅助分析所需的曲线。   2.当陡降段明显时,取相应于陡降段起点的荷载值。   3.当出现本附录Q.0.8第二款的情况,取前一级荷载值。   4.Q-s曲线呈缓变型时,取桩顶总沉降量s=40mm所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m时,宜考虑桩身的弹性压缩。   5.按上述方法判断有困难时,可结合其他辅助分析方法综合判定。对桩基沉降有特殊要求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取。   6.参加统计的试桩,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 时,宜增加试桩数量并分析离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极限承载力。   注:对桩数为3根及3根以下的柱下桩台,取最小值。   7.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     

附录R  桩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第附录R.0.1   桩基础最终沉降量的计算采用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   s=ψp∑mj=1∑nji=1σj,ihj,i/Esj,i (R.0.1)  式中   s---桩基最终计算沉降量(mm)   m---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层范围内土层总数;   Esj,i---桩端平面下第j层土第i个分层在自重应力至自重应力加附加应力作用段的压缩模量(MPa)   nj---桩端平面下第j层土的计算分层数:   hj,i---桩端平面下第j层土的第i个分层厚度(m)   σj,i---桩端平面下第j层土第i个分层的竖向附加应力(kPa)可分别按本附录R.0.2R.0.4的规定计算。   ψp---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工程实测资料统计对比确定。 

第附录R.0.2   采用实体深基础计算桩基础最终沉降量时,采用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按本规范第5.3.5条至第5.3.8条有关的公式计算。     

第附录R.0.3   本规范(5.3.5)公式中附加压力计算,应为桩底平面处的附加压力,实体基础的支承面积可按图R.0.3采用。   实体深基础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p应根据地区桩基础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统计确定。在不具备条件时,ψp值可按表R.0.3选用。   实体深基础计算桩基沉降经验系数ψp R.0.3   Es(MPa) Es < 15 15≤Es < 30 30≤Es < 40  ψp 0.5 0.4 0.3       

第附录R.0.4   采用明德林应力公式计算地基中的某点的竖向附加应力值时,可将各根桩在该点产生的附加应力值时,可将各根桩在该点所产生的附加应力,逐根叠加按下式计算。σj,i=∑nk=1(σzp,k+σzs,k) (R.0.4-1)     Q为单桩在竖向荷载的准永久组合作用下的附加荷载,由桩端阻力Qp和桩侧摩阻力Qs共同承担,且:Qp=αQα是桩端阻力比。桩的端阻力假定为集中力,桩侧摩阻力可假定为沿桩身均匀分布和沿桩身线性增长分布两种形式组成,其值分别为βQ(1-α-β)Q,如图R.0.4所示。   k根桩的端阻力在深度z处产生的应力:   σzp,k=αQIp,k/ι2 (R.0.4-2)     k根桩的侧摩阻力在深度z处产生的应力:   σzs,k=Q/ι2[βIsl,k+(1-α-β)Is2,k] (R.0.4-3)   

对于一般摩擦型桩可假定桩侧摩阻力全部是沿桩身线性增长的(β=0),则(R.0.4-3)式可简化为:σzs,k=Q/ι2(1-α)Is2,k         式中   ι---为桩长(m)   IpIs1Is2---应力影响系数,可用对明德林应力公式进行积分的方式推导得出。   对于桩顶的集中力:   Ip=1/8π(1-ν)(1-2ν)(m-1)/A3-(1-2ν)(m-1)/B3+3(M-1)3/A5+3(3-4ν)m(m+1)2-3(m+1)(5m-1)/B5+30m(m+1)3/B7(R.0.4-5)     对于桩侧摩阻力沿桩身均匀分布的情况:   Is1=1/8π(1-ν)2(2-ν)/A-2(2-ν)+2(1-2ν)(m2/n2+m/n2)/B+(1-2ν)2(m/n)2/F-n2/A3-4m2-4(1+ν)(m/n)2m2/F3-4m(1+ν)(m+1)(m/n+1/n)2-(4m2+n2)/B3+6m2(m4-n4)/n2/F5-6m[mn2-(m+1)5/n2]/B5(R.0.4-6)     对于桩侧摩阻力沿桩身线性增长的情况:   Is2=1/4π(1-ν)2(2-ν)/A-2(2-ν)(4m+1)-2(1-2ν)(1+m)m2/n2/B-2(1-2ν)m3/n2-8(2-ν)m/F-mn2+(m-1)3A3-4νn2m+4m3-15n2m-2(5+2ν)(m/n)2(m+1)3+(m+1)3/B3-2(7-2ν)mn2-6m3+2(5+2ν)(m/n)2m3/F3-6mn2(n2-m2)+12(m/n)2(m+1)5/B5+12(m/n)2m5+6mn2(n2-m2)/F5+2(2-ν)ln(A+m-1/F+m×B+m+1/F+m)} (R.0.4-7)     式中   A2=n2+(m-1)2B2=n2+(m+1)2   F2=n2+m2n=r/ιm=z/ι   ν---地基土的泊松比;   r---计算点离桩身轴线的水平距离;   z---计算应力点离承台底面的竖向距离。   将公式(R.0.4-1)(R.0.4-4)代入公式(R.0.1),得到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沉降计算公式:   s=ΨpQ/ι2∑mj=1∑nji=1Δhj,i/Esj,i ∑nk=1[αIp,k+(1-α)Is2,k] (R.0.4-8)    

第附录R.0.5   采用明德林应力公式计算桩基础最终沉降量时,竖向荷载准永久组合作用下附加荷载的桩端阻力比α和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p应根据当地工程的实测资料统计确定。 

附录S  阶梯形承台及锥形承台斜截面受剪的截面宽度

第附录S.0.1   对于阶梯形承台应分别在变阶处(A1-A1B1-B1)及柱边处(A2-A2B2-B2)进行斜截面受剪计算(S.0.1)   计算变阶处截面A1-A1B1-B1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时,其截面有效高度均为h01,截面计算宽度分别为by1bx1   计算柱边截面A2-A2B2-B2处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时,其截面有效高度均为h01+h02,截面计算宽度按下式计算:   A2-A2   by0=by1.h01+by2.h02/h01+h02 (S.0.1-1)     对于B2-B2   bx0=bx1.h01+bx2.h02/h01+h02 (S.0.1-2)        

第附录S.0.2   对于锥形承台应对A-AB-B两个截面进行受剪承载力计算(S.0.2),截面有效高度均为ho,截面的计算宽度按下式计算:   A-A   by0=[1-0.5h1/h0(1-by2/by1)]by1 (S.0.2-1)     B-B   bx0=[1-0.5h1/h0(1-bx2/bx1)]bx1 (S.0.2-2)   

附录T  桩式,墙式悬臂支护结构计算要点

第附录T.0.1   桩式,墙式悬臂支护结构抗整体倾覆稳定性应满足以下条件(T.0.1)  Mp/Ma=Epbp/Eaba≥1.3 (T.0.1)     式中   Epbp---分别为被动侧土压力的合力及合力对支护结构底端的力臂;   Eaba---分别为主动侧土压力的合力及合力对支护结构底端的力臂。   此外,尚应验算抗水平推移稳定性。       

第附录T.0.2   桩式,墙式悬臂支护结构的最大弯矩位置在基坑面以下,可根据剪力为零的条件确定。  

第附录T.0.3   本附录方法不适用于当支护桩()下端为淤泥土的情况 。  

附录U  桩式、墙式锚撑支护结构计算要点

第附录U.0.1   桩式,墙式锚撑支护结构抗整体倾覆稳定性应满足以下条件(U.0.1)   Epkbk+∑Tiαi/Eak.αk≥1.3 (U.0.1)     此外,尚应验算抗水平推移稳定性。  

第附录U.0.2   锚撑式支护结构的计算尚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逐层计算基坑开挖过程中每层支撑设置前支护结构的内力,达到最终挖土深度后,应验算支护结构抗倾覆的稳定性,当基坑回填过程需要拆除或替换支撑时,尚应计算相应状态下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及内力。   2.应根据支护结构嵌固段端点的支承条件合理选定计算方法,可按等值梁法,静力平衡法或弹性抗力法计算内力。   3.假定支撑为不动支点,且下层支撑设置后,上层支撑的支撑力保持不变。     

附录V  基坑底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第附录V.0.1条 当基坑底为软土时,应验算坑底土抗隆起稳定性。支护桩、墙端以下土体向上涌起,可按下式验算(图V.0.1)Nc.τo+γ.t/γ(h+t)+q≥1.6                         (v.0.1) 式中 Nc_承载力系数,条形基础时取Nc=5.14   τo-抗剪强度,由十字板试验或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确定(kPa)  γ---土的重度(kN/m3)   t---支护结构入土深度(m);   h---基坑开挖深度(m);-  q---地面荷载(kPa)   

附录W  基坑底抗渗流稳定性验算

第附录W.0.1   当上部为不透水层,坑底下某深度处有承压水层时,基坑底抗渗流稳定性可按下式验算(W.0.1)    式中 γm(t+t/Pw≥1.1 (W.0.1)     γm---透水层以上土的饱和重度(kN/m3)   t+t---透水层顶面距基坑底面的深度(m)   Pw---含水层水压力(kPa)  

第附录W.0.2   当基坑内外存在水头差时,粉土和砂土应进行抗渗稳定性验算,渗透的水力梯度不应超过临界水力梯度。

附录X  土层锚杆试验要点

第附录X.0.1   试验锚杆不应少于3根,用作试验的锚杆参数、材料及施工工艺应与工程锚杆相同;

第附录X.0.2   最大试验荷载Qmax所产生的应力不应超过钢丝,钢绞线,钢筋强度标准值的0.8倍。   

第附录X.0.3   粘性土层锚杆试验加载等级与测读锚头位移应遵守下列规定:   1.采用循环加载,初始荷载宜取A.fptk0.1倍,每级加载增量宜取A.fptk1/10-1/15   2.砂土,粘性土层锚杆加载等级与观测时间应符合表X.0.3的规定:   3.在每级加载观测时间内,测读锚头位移不应少于3次;   4.在每级加载观测时间内,当锚头位移增量不大于0.1mm时,可施加下一级荷载;不满足时应在锚头位移增量2小时以内小于2mm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砂土、粘性土层锚杆试验加载等级与锚头位移测读时间 表X.0.3   测读时间间隔(min) 加载段 卸载段   5 5 5 10 5 5 5  每次循环累计加载量(A·fptk%)         循环加载次数         初始荷载 - - - 10 - - -  第一循环 10 - - 30 - - 10  第二循环 10 20 30 40 30 20 10  第三循环 10 30 40 50 40 30 10  第四循环 10 30 50 60 50 30 10  第五循环 10 30 50 70 50 30 10  第六循环 10 30 60 80 60 30 10    

第附录X.0.4   锚杆试验所得的总弹性位移应超过自由段长度理论弹性伸长量的80%,且应小于自由段长度与1/2锚固段长度之和的理论弹性伸长量。     

第附录X.0.5   锚杆试验终止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后一级荷载产生的锚头位移增量达到或超过前一级荷载产生位移增量的2倍;   2.某级荷载下锚头总位移不收敛;   3.锚头总位移超过设计允许位移值。    

第附录X.0.6   试验报告应绘制锚杆荷载--位移(Q-s)曲线;锚杆荷载--弹性位移(Q-se)曲线;锚杆荷载--塑性位移(Q-sp)曲线。

第附录X.0.7   锚杆的极限承载力应取终止试验荷载的前一级荷载的95%   参加统计的试验锚杆,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锚杆极限承载力。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宜增加试验量并分析离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极限承载力。    

第附录X.0.8   将锚杆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即为锚杆抗拔承载力特征值Rt     

用词和用语说明

第附录Y.0.1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反面词采用"不应""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反面词采用"不宜"   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他规定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     

 

律师事务所 简介
   拆迁律师土地律师离婚律师法律顾问 黑龙江龙房川律师事务所(http://www.55577555.com/)专业房地产律师,为企事业机关单位及个人等提供: 拆迁律师土地律师离婚律师工程合同律师拆迁合同二手房合同法律顾问, 房地产开发纠纷、土地项目建设纠纷、建筑施工纠纷、设备安装采购、土地使用权的出租、出让,一手房二手房买卖、物业纠纷、抵押、租赁、拆迁、项目交易等相关法律服务。 黑龙江龙房川律师事务所成立于二零零四年一月八日,是专业房地产律师事务所,主要为房地产企业及涉及房地产业务的企事业机关单位,提供 拆迁律师土地律师离婚律师工程合同律师拆迁合同二手房合同法律顾问、房产交易、项目交易等相关房地产法律服务。 工程合同律师拆迁合同二手房合同
1、拆迁律师
    黑龙江龙房川律师事务所是黑龙江专业的房地产律师事务所,在多年的土地拆迁法律工作中锻炼出了一支专业的、资深的精英拆迁律师团队。 在这支拆迁律师团队中,至优至善的法律运作水准是我们专业的体现。作为全省最资深的拆迁律师团队,我们能够为您提供专业的拆迁调查,拆迁补偿标准计算,拆迁行为合法性方面的法律意见,以及在拆迁过程中的见证、代书、谈判、申请裁决、听证、申请行政复议、诉讼等方面的代理服务。 一个由资深拆迁律师组成的专业拆迁律师团队,秉承“坚信正义、坚守道义、坚持公义”的理念,将是您法律权益的最强捍卫者。
2、土地律师
    黑龙江龙房川律师事务所是一家专业性的土地房产律师事务所。凭借多年积累的办案经验及多名优秀土地律师组成一个强大的土地律师团队。农用地、建设用地、非利用地等土地问题,是土地律师的专业领域。土地使用权纠纷,土地征收,土地转让,土地合同,土地租赁,土地承包,土地侵权,土地确权等各类疑难,复杂土地案件,都可以由我们专业的土地律师为你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土地方面的法律问题是土地律师的舞台,而土地律师也将维护您的一切土地权益。
3、离婚律师
    黑龙江龙房川律师事务所还特别组建了专业的离婚律师团队,离婚律师专门办理与婚姻关系相关的法律服务;专业的离婚律师团队在承办案件过程中能够深刻领会当事人真实意图,掌握当事人的“合”与“离”的精神实质与法律内涵,运用灵活的工作方法,为当事人圆满的解决问题。离婚律师涉及的具体业务范围包括婚前、婚内财产见证、提供法律咨询,进行解除婚姻关系利弊的分析、相关诉讼证据的调查、起草离婚协议、财产分割协议、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离婚调解、诉讼等。
4、工程合同律师
    黑龙江龙房川律师事务所工程合同律师团队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合同律师组成,工程合同律师工作数年来,先后代理了各类工程合同案件,其中,多位工程合同律师还担任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法律顾问,法律理论功底深厚,诉讼及非诉代理经验丰富。工程合同律师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投资方面进行法律论证,出具项目法律意见书、资信调查报告、风险评估报告等。工程合同律师长期从事合同法、民法、建筑法领域的研究与案件代理工作,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地质勘探合同、监理合同、审计合同、评估合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5、拆迁合同
    许多面临被拆迁的单位和个人在遇到拆迁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何让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拆迁合同中最大化,但是很多老百姓对拆迁知识一无所知,唯一能想到的解决办法是上网搜索与拆迁合同相关的法律常识。虽然网上的拆迁合同版本五花八门,但涉及拆迁合同中的关键问题,确经常被一带而过。老百姓不能从网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为此,黑龙江龙房川律师事务所的专业拆迁律师团队在了解您需求的同时,可以为您量身打造一份优越的拆迁合同。
6、二手房合同
    随着二手房交易市场的火爆攀升,二手房已经成为大多数“保守型”投资者的首选。但是随着二手房交易量的增多,以前二手房合同中不常见的法律问题,已经渐渐浮出水面。常规的二手房合同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资金监管、贷款、税费等问题,已经成为买卖双方关注的焦点。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常规的二手房合同不能紧跟政策调整的步伐,为不诚信的交易主体提供了毁约的机会,最终导致二手房合同无法履行。为此,黑龙江龙房川律师事务所的专业二手房律师,将会结合最新的政策法规为您量身打造一份“零风险”的二手房合同。
7、法律顾问
    黑龙江龙房川律师事务所现为近百家企业的法律顾问,为各大企业经营提供法律政策上的支持与帮助,专业的法律顾问通过法律咨询、合同审核及起草、专项合同起草审核、专项事务法律论证和处理、出具律师函、规范法务工作流程及其他法律事务来推动和促进交易安全,防止和减少法律纠纷的发生。如遇到不可避免的诉讼,作为企业的法律顾问一定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司损失。同时,法律顾问还为公司的投资决策建言献策保驾护航。黑龙江龙房川律师事务所的法律顾问团队将竭诚为各大企业提供最专业的“一条龙”服务。
版权所有:黑龙江龙房川律师事务所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三姓街126号 电话:0451-82538886 QQ:461000555
黑ICP备09033033号-1 投诉电话:55577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