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601668)过去是建设者,现在是城市化的策划者、投资者、开发者、建设者和资产运营商。现在与过去的区别在于,不仅业务拓宽了,更重要的是角色变了。 ——孟庆禹
新型城镇化建设热袭中国资本市场,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住房政策完善等一系列变革有望破冰前行。
就城镇化进程对地产及建筑行业龙头中国建筑的影响,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建筑董秘孟庆禹,一起探讨了公司的城市综合建设运营模式。
证券时报记者:新型城镇化和过去的城镇化有什么区别?“新”主要体现在哪里?
孟庆禹:城市发展是一个过程,像一般事物一样,都有一个从初级到中级、高级的过程。客观条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人们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升。
作为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从公司面临的业务角度出发来看,总结以往城镇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新型城镇化会更加关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更加关注城市建设的综合性和功能性。新型城镇化不仅单一推进道路、桥梁、高楼大厦,更要考虑城镇的配套建设,既有硬件方面的配套,也有软件方面的协调,以求满足城市的可居性、适居性。二是更加关注人的要素,即居住者就业、生活、消费等居民市民化问题。三是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低碳环保、建设美好社区等内容。
证券时报记者:公司提出“城市综合建设”的经营理念,请问如何体现出公司城市综合开发建设能力?和其他地产开发商有何区别?
孟庆禹: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建筑和地产,都是与城镇化有关的业务。单看这两项业务,与普通建筑公司和地产公司没有什么区别。现在,公司提出城市综合建设是“四位一体”,即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房屋建造,实际是城镇化的全过程服务,涉及一个城区或者城市的从无到有。公司过去是建设者,现在是城市化的策划者、投资者、开发者、建设者和资产运营商。区别在于不仅是业务宽了,更重要的是角色变了。
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公司在城镇化方面有很好的业绩,但基本侧重于某一两项业务,如大型楼盘开发、商业综合体经营、市政工程BT及BOT项目等,像中国建筑这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不多,这的确是开创性的。
城市综合体建设既能很好地适应新型城镇化需要,又能很好地发挥企业竞争优势,但做起来对企业的要求较高。从公司实践来看,企业整合资源能力是决定性要素,既要有效的整合公司内部资源,如将公司的规划设计业务、房地产开发业务、工程承包业务、BT(建设-移交)和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建造业务综合起来,又要有能力吸引外部资源,如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等。
证券时报记者: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公司将如何把握这一重大机遇?
孟庆禹:公司开启城市综合建设业务,本质上是企业与各地方政府的合作模式,也可称为是“城企合作”。伴随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其操作空间是巨大的。对公司来讲,既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是从公司自身经营业务出发应分担的一份历史责任,建筑公司怎么也离不开城镇化。
对于企业来讲,把握商机的关键之处,在于合作精神。企业内部各业务之间需要讲合作,企业外部各参与方和利益相关方都要讲合作,更主要的是企业与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公司与各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起步性工作时,都签订了城企战略合作协议,这类协议目前公司已经签订了30多项。合作的前提是诚信,企业首先要取信于政府、取信于社会,这几年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案例很多,公司品牌价值很高。合作过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样一来合作的结果一定是共赢。
证券时报记者:在城市综合建设商业模式中,公司哪些业务受益最大?
孟庆禹:公司内部分支很多,上下层级也不少,没有哪一项业务平台能容纳公司所有的业务子项,而城市综合建设业务基本上做到了涵盖公司所有的业务内容。在一个城市综合建设项目上,不同业务板块发挥作用大小、轻重会有不同,也有介入先期后期之分,收益或多或少之别,但都能人尽其才、物尽其力。
一般来讲,规划设计方面的业务总是处在最前沿的,但是以技术服务为主,体量不大;房地产开发业务一般是承前启后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盈利总是会很好的;房屋建筑总是扛大旗的,要调用大量的施工能力,获利薄但规模大;基础设施,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施工一般会先行一步,对于基础设施运营将服务于城市的每一天,收益较为长远。如果从效益上看问题,哪一项业务受益多少,将取决于内部协调平衡。
证券时报记者:请列举公司与城市合作开发的成功案例。
孟庆禹:这项业务处于多项平行推进的状态,不同项目展现出各自独特的成果,项目之间相互学习、借鉴。
北京门头沟项目,组织体系比较完整,公司目前近60人投入到这项业务中,目前城市开发保障体系建设已完成;上海是以保障房社会化开发为主题;天津滨海新区项目在城市规划设计批准方面推进较快,订制性商品房开发方面进展顺利;重庆在落实城乡统筹,解决农民进城方面颇有创意;遵义项目在解决老城区向新城区转化方面做法扎实。
可以说,目前公司城市综合建设业务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证券时报记者:公司前11月建筑业务新签合同8400亿元,同比增长17.4%;11月单月新签合同841亿,同比增长48%;请问为什么近期新签合同有显著的增长?是否为推进“城市综合建设”的效果?
孟庆禹:公司11月份公布的新签合同额增长较快,特别是11月当月增幅较大,得益于第四季度以来,国家基础设施业务投资再一次变热。在11月份当月新签841亿新签合同中,基础设施部分为227亿,基建合同累计同比增速高达63%。这其中会有少量推进城市综合建设可能带来的各项合同额。公司12月份对外公告的重大工程项目中,有三项是这类城市综合体项目,效果逐渐展现。
证券时报记者:请介绍一下目前公司土地储备情况,以及公司今后土地购置策略?城市综合建设业务能否为公司地产业务提供土地储备?
孟庆禹:公司推行综合城镇建设,一定会带来一定数量的开发用地,公司目前新增土地还没有这一类型。11月份公司简报披露新增土地827万平方米,预计到年底能达到年增土地储备1000万平方米的目标,因为今年公司销售额超千亿,消耗土地也达900万平方米。
公司土地储备的做法很单纯,销售回笼现金情况好,就多进一些土地,否则少进或不进。同时也顾及到了土地和城市的平衡问题。
证券时报记者:中建地产多布局二三线城市,城镇化建设会为它带来哪些机会?
孟庆禹:中建地产肯定是新型城镇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公司推进的城市综合体,会为中建地产开辟另一条获得土地资源的渠道。同时,也为中建地产产品开发增加了新理念,中建地产将会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证券时报记者:新型城镇化是否必然带来又一轮的政府投资热?
孟庆禹:城镇化一定要有大量的投资发生,这是可以肯定的,但不一定都是政府投资。我个人认为,关键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要提倡投资主体多元化,不应由政府一家投资,应聚集社会资本。任何一个社会投资者或者企业投资行为,都要考虑投资效益,关注投入、经营和产出的平衡,这就能从体制上解决盲目投资、产能过剩等问题。
中国建筑具有一定的融投资能力,但任何一项投资行为都要受控,要有内部责任体系。
(作者:张燕平 刘冬梅)